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勇士》以中国为背景,通过给付想象力的虚构和简洁的白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艰苦创业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的女性的现实生活。作品熔美国华人街受歧视、受压抑、贫困、不安定的华人生活现实与中国传统的神仙鬼怪、仙风道骨、自由战斗的女英雄故事等于一炉,展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压迫下,主人公饱受两种不同质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及最终对实现融合的努力。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而不同宗教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也持续不断。本论文作者将基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著名的理论家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文本细节,运用比较的方法,以中美两种文化差异及冲突、交融与和谐的根本--中西宗教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作品。通过分析儒教和基督教观念对《女勇士》作者汤亭亭及作品主要角色“我”和母亲的影响,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对作者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及最终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文学生产理论有助于从开阔的视野更好的理解华裔文学作品展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根源,为发现新的华裔文学作品研究视角有一定积极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在这一章中论文作者简要介绍了汤亭亭生平及其作品《女勇士》,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文学生产理论,重点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及文本之间的关系。在第四章中,分析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的根本--中美宗教观念的差异对作品中母亲和“我”分别代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在第五章中,论文作者阐述了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夹缝中,两种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在《女勇士》主要角色“我”和母亲身上最终实现融合的具体体现。第六章是结语,论文作者指出作品中母亲与“我”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和第二代华裔言行方式的巨大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作品主要角色实现文化观念融合,找准自身文化身份和实现内心平和的愿望也只能在儒教和基督教基本宗教观念中找寻答案。
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在这一章中论文作者简要介绍了汤亭亭生平及其作品《女勇士》,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文学生产理论,重点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及文本之间的关系。在第四章中,分析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的根本--中美宗教观念的差异对作品中母亲和“我”分别代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在第五章中,论文作者阐述了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夹缝中,两种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在《女勇士》主要角色“我”和母亲身上最终实现融合的具体体现。第六章是结语,论文作者指出作品中母亲与“我”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和第二代华裔言行方式的巨大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作品主要角色实现文化观念融合,找准自身文化身份和实现内心平和的愿望也只能在儒教和基督教基本宗教观念中找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