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内容。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实施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面临许多的困难,承受着较重的压力,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本研究以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切入点,在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意义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等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找出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遇到的各种阻力,探究形成这些阻力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化解这些阻力的有效对策,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开展,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概述了研究的缘起,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阻力等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第二部分,概述。从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涉及到的评价的指导原则、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式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梳理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体系。第三部分,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教师阻力的表现。分析了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表现。包括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认识片面;教师难以把握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教师难以收集真实有效的材料;教师难以满足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对改革存在心理障碍;教师难以转变自身角色变等几个方面的阻力。第四部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教师阻力的成因分析。导致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存在阻力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自身、学校、评价方案和社会等四个方面。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安于现状的情绪惰性,教师的专业素质欠缺,教师负担过重及改革带来的利益冲突等;学校方面的原因有: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相关培训的不足,相关支持性环境的欠缺等;评价方案本身的原因有:评价维度的区分度不高导致操作性不强,与高考制度的软挂钩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定位不清等;外部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制约,高考制度的羁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第五部分,化解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教师阻力的策略。本部分主要结合前面两部分分析的教师阻力的表现及成因,提出了化解教师阻力的策略。在教师层面,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要积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将评价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在学校层面,首先学校领导要引起重视、为全校的师生做好引领工作;其次要做好教师等相关评价主体的培训工作;再次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到实处。在评价方案层面,相关人员要通过明确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指标来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要理清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关系,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在外部环境,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思想: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颁布新的高考方案;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推广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第六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