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太原市三村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向农村地区过渡。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城郊型乡村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受城市化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其他类型村落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同时,它们也是受城市影响最深刻之地,所以城郊型乡村的改造、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乡村公共空间在整个乡村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域文化,也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当代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却因缺失“人情味”逐渐衰落。在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人的行为需求与乡村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探索一种基于满足村民行为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优化方法。本文以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使用主体的行为活动和需求为出发点,以空间与人行为需求的相关性为依据,基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等相关理论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太原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评价框架,完成太原市三村(东、西、南蒲村)使用主体对各类型乡村公共空间需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从而明确太原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的原则和重点,针对性地提出太原市三村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对此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现有政策及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城郊型乡村受城市化影响较大,集中了城市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城郊型乡村缺少邻里交往的活动场地;“人口流失”现象严重,村内出现较多“空废”空间;空间使用主体结构改变,导致村内公共空间形式与使用主体需求不符;空间设计缺乏本土化语言,导致公共空间乡村场所感、“人情味”消失;其次,通过空间句法理论、热力图分析等较为客观的研究方式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三村内部村民高意向度空间点,以此作为后期运用AHP法进行空间评价的空间点。针对用于评价的空间点开展公共空间满意度及使用主体行为需求的调研,发现三村用于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缺失“人情味”、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最后,针对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及相关文献分析,选取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基于AHP法对上述选取的空间点进行空间评价,从而确定了空间优化的方向与重点,基于整体性、传承性及地域性的原则对山西省太原市东、西、南蒲三村内部各类型公共空间提出优化策略。通过AHP法对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的评价结果分析可知:村民“求近”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导致部分较远空间废弃;公共空间的使用以村民自发性活动为主;交往空间布局是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优化的重要因素;有“人情味”的“微环境”空间使用率更高。为此,优化时从村域层面及节点空间层面进行考量:村域层面要构建符合三村村民需求的“一轴——双核心——三片区”公共空间系统,整合村内现有资源,美化村落环境;节点空间层面则要从安全性、舒适性、多价性、传承性等方面对各类型空间分别进行优化。通过空间的优化提升太原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使“乡村建设地更像乡村”,为山西省同类型村落的乡村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结构演变,建筑营造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数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特殊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当前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许多残损、破败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得以继续保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人们对
从古至今色彩对建筑形象的彰显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所拥有的建筑色彩体系也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学术界在古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传统民居色彩的探讨却很少,尤其是针对北方的传统民居。山西作为北方的传统民居大省,其历史之悠久,传统民居资源之丰富,众多的传统村落如繁星般密布于三晋大地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于传统村落的涌进,这些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体系正逐渐被破坏,因此
传统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但其原真性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逐渐衰落,其建筑格局遭到改变,一些古建筑遗存或遭废弃,或被拆除,村落肌理产生突变、断裂,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探索存在肌理断裂问题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方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吕梁市柳林县贺昌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有历史、社会和科学等重要内涵和价值,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及时科学地对历史建筑的综合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历史建筑虽然评价方法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建筑业内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对于以往历史建筑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主观性评价缺少客观数据量化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使其在分析主观
公共文化产品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随着技术变革和新媒体的普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亟须创新运营机制。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涌现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实践探索,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数字化运营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参照。为了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普遍存在的服务方式粗放、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内容错位、运营机制不畅、评估体系不完善、管控监督乏力等问题,需要建立包含内容提升、渠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于地域性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在这里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而传统民居则是其表现最好的载体。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等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传统民居文化传递下去,成为
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先民人居理念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传统聚落中的先民为满足其对起居空间的避风雨、御寒暑、防侵袭等基本功能需求,而不断改善并革新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诸多构造类型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对地方性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可揭示出地域性人居环
钟馗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也是最早兴起的年画题材之一,具有悠久的传统,代表着镇宅降福的寓意。与其他地域年画中的全身形象钟馗不同,朱仙镇的钟馗形象别具一格,极少见到全身钟馗,一般只保留头部,形成独特的"馗头"造型,同时,年画的尺幅普遍都较小,从用色及色彩搭配上,开封朱仙镇年画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文章以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所藏的馗头为出发点,通过与各地年画中的钟馗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朱仙镇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发展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它的生成与演变,见证着人类百万年的生存发展轨迹;记录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背景、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关键信息;映射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自主意识、行为能动和村落空间的互动关系。然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对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生活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村落空间肌理、整体风貌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逐渐重视,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的工程机械也面对着节能减排的压力。液压挖掘机作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存在着整机能量利用率较低和大量排放污染性气体与固体颗粒的问题,传统液压挖掘机的能量利用率仅为25%。以电机作为主动力源的电驱设备有着噪声低、效率高、零排放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电驱液压挖掘机在动臂下放作业和上车回转制动时大多采用液压制动方式,液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