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K1/Cyclin B1介导UBQLN4磷酸化在有丝分裂期的功能和LncRNA PRR34-AS1在胃癌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生命周期的核心是单个亲本细胞完成基因组的复制及平均分配,最终产生两个相同的子代细胞。细胞周期即是成功完成细胞繁殖所需事件的一个周期。CDK1和PLK1作为细胞周期经典激酶,在整个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蛋白质磷酸化及泛素化修饰是真核生物体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covalent modifications,PTMs)中常见的两种类型,贯穿于细胞周期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体内以高度特异方式对不需要的蛋白进行降解的多步骤反应过程,可调节蛋白质的水平和活性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等过程。UBQLN4,别名A1Up,是泛素结合蛋白家族Ubiquilins(Ubqlns)的成员之一。目前研究发现,UBQLN4可作为穿梭转运体将定位失败的蛋白从线粒体、内质网等位置,及时转移至蛋白酶体降解,维持细胞质内的蛋白稳态。UBQLN4在许多侵袭性肿瘤中高表达,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差相关。在胃癌中,UBQLN4则可以通过p53依赖或非依赖的形式发挥抑癌作用。目前UBQLN4在细胞周期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UBQLN4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呈现差异表达,并且出现拷贝数扩增。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DNA扩增状态与mRNA水平的升高明显正相关,在不同肿瘤中具有不同的预后价值。此外,UBQLN4与多个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多种肿瘤中呈现高度相关的表达模式。随后,我们利用细胞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观察到外源性UBQLN4的细胞定位存在周期相关性。细胞内外源UBQLN4蛋白在细胞定位不完全一致,内源UBQLN4以细胞核定位为主,而外源UBQLN4的细胞质定位信号明显增强。外源性UBQLN4和PLK1可以在有丝分裂中期共同定位于中心体位置,在有丝分裂末期,二者的共定位现象消失。对UBQLN4进一步的研究证实,UBQLN4在有丝分裂期(M期)发生丝/苏氨酸位点磷酸化修饰的过程不具有肿瘤特异性。通过构建系列定点突变体,我们明确了 UBQLN4在M期发生磷酸化的位点为其133-313氨基酸区域内12个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CDK1/Cyclin B1复合体对UBQLN4的磷酸化依赖于这些位点的存在。这些位点同时突变我们称之为UBQLN4磷酸化位点突变体,即PSM。通过Co-IP实验发现,UBQLN4与CDK1及PLK1的相互作用不完全依赖UBQLN4的磷酸化。我们利用细胞周期同步化将细胞阻滞在不同时相,发现UBQLN4磷酸化可抑制有丝分裂期PLK1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半衰期及泛素化实验表明PSM抑制PLK1泛素化降解及泛素化水平。因此,UBQLN4在M期调控PLK1的泛素化降解需要依赖其磷酸化。此外,我们结合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实时动态活细胞监测系统观察UBQLN4及PSM细胞分裂及有丝分裂相的变化,可见UBQLN4磷酸化显著延长细胞有丝分裂时长,尤其有丝分裂中期时长。其磷酸化亦可导致细胞分裂时更少出现细胞核形态异常,且导致细胞异常有丝分裂相显著降低。同时,我们的部分研究也表明UBQLN4磷酸化也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内源性敲除UBQLN4后可能在不同细胞中激活不同的蛋白调控通路。综上,我们阐明了 CDK1/Cyclin B1介导的UBQLN4磷酸化在有丝分裂期调控PLK1降解和有丝分裂进程的机制。我们最先证实UBQLN4磷酸化修饰可促进PLK1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延长细胞有丝分裂时长及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这些研究揭示了 UBQLN4是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明确了 UBQLN4及其磷酸化在细胞周期调控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对UBQLN4后续的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胃癌(gastriccancer,GC)在我国仍是主要的癌症负担。LncRNAPRR34-AS1属于反义LncRNA,目前对其研究较少,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尚未可知。本研究旨在探索PRR34-AS1在胃癌中的作用,我们通过qPCR检测了 PRR34-AS1在多例胃癌血清样本及多对配对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其表达均较低。随后卡方分析表明,在胃癌血清中,PRR34-AS1表达与肿瘤患者多个临床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仅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而在胃癌组织中则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此外,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PRR34-AS1的AUC为0.709,95%置信区间为0.611-0.807。这表明,PRR34-AS1在胃癌中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可作为潜在胃癌血清诊断标志物。紧接着,我们发现PRR34-AS1在多种胃癌细胞中低表达。利用RACE技术扩增得到了 PRR34-AS1全长序列,并构建PRR34-AS1过表达的胃癌细胞系。随后的研究发现,PRR34-AS1在胃癌细胞中呈现出明显的抑癌作用,其过表达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平板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和裸鼠成瘤能力。此外,我们还探究了 PRR34-AS1与胃癌细胞耐药的关系,发现在过表达PRR34-AS1后,顺铂处理48 h的AGS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细胞抵抗顺铂的能力增强。而在经5-Fu处理24 h和48 h后HGC-27细胞中,过表达PRR34-AS1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药物敏感性显著提高。LncRNA的亚细胞对其功能至关重要,我们通过RNI-FISH及核质组分分离等方法证实,PRR34-AS1在胃癌细胞中主要定位在细胞核,部分聚集在核膜处,而在细胞质中分布极少。我们对胃癌细胞AGS和HGC-27的对照组和过表达PRR34-AS1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经GO功能分析发现,两组细胞的差异基因均参与血管生成和细胞质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生物功能方面则均表现出ATP结合作用。KEGG通路分析表明两组细胞中的差异基因在PI3K-Akt信号通路都有聚集。通过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两组细胞中主要差异转录因子分布在ETS和TF-bZIP家族。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提示PRR34-AS1在胃癌血清及组织中低表达,可作为潜在胃癌血清诊断标志物。PRR34-AS1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的恶性增殖能力,与胃癌细胞耐药相关。以上研究为PRR34-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思路,为胃癌的精确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LIFR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背景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极强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全身各个系统中。LIF表达于许多恶性肿瘤中,检索TCGA数据库,尤其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现已有多项研究均表明LIF可促进胰腺癌的发展,并且有作为治疗靶点及生物学标记物的潜力。肝内胆管细胞癌(Int
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
人群中的研究已证明:在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HBV感染所导致的青少年人群的肝细胞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降低。但疫苗免疫后10-15年,由乙肝疫苗免疫所诱导产生的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保护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不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
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LAIV)通过滴鼻感染途径接种,既能够诱导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又能刺激粘膜免疫应答。目前上市的LAIV以鸡胚为培养基质生产。鸡胚作为生产基质,除了其供应周期制约着疫苗的生产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可能因为接种活疫苗引入外源因子污染的风险。Vero细胞是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普遍采用的细胞基质,但在Vero细胞上进行流感病毒培养时,不同毒株间产量差异大或不能连续传代。目前,国际上仅见对甲型流感
该博士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组成。第一部分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第一章肺腺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鉴定出HSP90β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背景: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大量的肺腺癌患者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选择。由于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肺腺癌的蛋白质组和信号转导的深入表征将为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我国以及全球,结直肠癌一直是公共卫生健康严重的负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前列。尽管随着肠镜筛查的应用以及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推广,仍有约25%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诊断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同时,约有5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疾病进展。传统的手术、放化疗、介入以及靶向治疗等带来的生存获益较为有限,转移性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5%。因此,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是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总生存的关键
背景: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广泛感染人类,引发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其中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在约98%的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BV的核酸。目前,已有多种EBV毒株的基因序列发表,不同肿瘤来源的EBV毒株携带不同的基因变异。EBV的变异可能在其致瘤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特定类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然而,对与鼻咽癌相关的EBV基因变异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背景:小细胞肺癌是所有肺癌中,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的肺癌类型。本次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间美国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并整合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形成列线图模型。然后,通过
研究目的基于我国河南省林县队列数据,从危险因素暴露、血清分子标志物、口腔唾液菌群三个角度,探讨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宏微观因素,为我国高发区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1984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招募了 29,553名40-69岁受试者,基线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合并症、恒牙脱落及口腔黏膜白斑等信息,前瞻性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