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药物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受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心血管疾病总人数,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逐年升高。尽管近年来预防战略和保健干预措施的改进,死亡率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1]。在中国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全国死亡主要原因,这两大主要死亡原因也是造成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2]。根据近年来统计,冠心病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疾病的主要死因,且农村地区的死亡率上升明显,已超过城市地区,而由此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而作为冠心病最为常见且严重之一的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病因[3-4]。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药物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上取得重大发展,但其预后仍较差,因此早期识别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及治疗显得及其重要。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寻找更多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新因素,以期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就是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作为全血计数的一部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减少了医疗花费,完整的血细胞计数检测易得、简单、廉价,在基层医院即可开展。以上优点,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得以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转归及预后的预测因子。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平均血小板体积与首次行PCI的急性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观察药物干预对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首次因急性STEMI于我院住院并行急诊PCI的患者319例,根据入院时MPV水平分为MPV增高组(MPV≥12.5f L,171例)和MPV正常组(MPV<12.5f L,148例),观察MPV增高组和MPV正常组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院前用药及PCI术中与术后用药治疗情况及不同药物对MPV的影响。根据围术期用药情况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阿托伐他汀负荷组69例(PCI术前双抗药物与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和对照组219例;氯吡格雷组94例和替格瑞洛组125例:两组除双抗药物不同之外,其他治疗相同;替罗非班组31例(术中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5ug/kg,术后替罗非0.075u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48h)和对照组46例,分别比较各组之间平均血小板体积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变化值。结果随访结果发现MPV增高组比MPV正常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P=0.041<0.05)和梗死后心绞痛(P=0.033<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MPV增高均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9,OR=1.638)。与MPV正常组相比较,MPV增高组在发病前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使用率低,在其他药物上的使用率两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PCI术前负荷他汀能更有效降低MPV(P<0.001),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MPV降低明显(P<0.05),而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Δ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增高(MPV≥12.5f L)对首次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MPV增高(MPV≥12.5f L)术后MACE发生风险大;术前予以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mg)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MPV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另外亚组分析发现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能也有降低MPV的作用,而且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是由高空坠落或机动车事故等高强度撞击引起的严重而复杂的损伤。高能量的暴力会导致跟骨形态发生严重畸形,同时软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跟骨关节内的骨折要兼顾骨折的处理和软组织的愈合,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对于恢复跟骨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但切口的再次创伤会导致术后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裂开、甚至内固定外露。手术入路是影响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失代偿性HFrEF患者,根据FMR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90天随访时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发生情况。结果有784例HFr
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
目的:根据手术入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同,对比分析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DAA入路)固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过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44.46±6.64)岁,所收集的病例均为单侧新鲜股骨颈骨折,左侧39例,
目的: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SP)是肺组织的炎症恶化加重,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分析S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
目的:探索在成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腓骨颈截骨入路与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这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治疗效果,综合比较二者各方面差异,以便于更加明确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们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分析了自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本部及滨湖院区)经过腓骨颈截骨入路或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治疗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患者43例。其中腓骨颈截骨入路20例,男1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入路固定和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的影像学资料和腕关节功能评分,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临床治疗的相关因素,为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的医治提供更明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依据。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有尺背侧骨折块),其中男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发生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躯干重力线前移,合并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因此常需手术矫形来缓解疼痛,重建矢状位平衡和改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已有报道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对于指导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但对于此类病人是否截骨以及探究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的相关性尚无文献报道。根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老年骨折类型。虽然手术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更新进步显著改善了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术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本组研究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和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趋势,比较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风险,以提
研究目的: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NGS技术临床应用的意义。研究方法:应用NGS技术检测2020年10月至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9例甲状腺癌肿瘤组织标本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在入组的49例甲状腺癌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