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对侧髋部骨折发生风险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ium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老年骨折类型。虽然手术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更新进步显著改善了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术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本组研究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和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趋势,比较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风险,以提高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认识,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病后患者骨质疏松管理提供参考,以减少再骨折的危害。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患髋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对侧髋部骨密度值,摄X线片评价假体植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1)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PFNA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2)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记录不同时期对侧髋部骨密度(术后即刻、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析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手术切口长度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5.70±1.72 cm和11.16±2.07 cm(p<0.05);手术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66.73±19.91和91.13±29.40 min(p<0.05);术中出血量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104.67±74.14和148.48±89.67 ml(p<0.05);平均住院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9.28±2.59和12.35±4.02天(p<0.05);住院花费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22030.54±3627.97和29270.26±3210.77元(p<0.05);术后下地负重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44.98±6.51和5.91±4.22天(p<0.05)。术后第1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29.92±3.55和50.67±8.97(p<0.05);术后第3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46.84±4.54和69.04±10.05(p<0.05);术后第6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1.34±8.89和74.39±8.10(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8.48±9.17和78.70±7.78(p>0.05)。术后即刻-第1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6±0.06和-0.02±0.01(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3±0.03和-0.02±0.02(p<0.05);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2±0.05和0.02±0.02(p<0.05);术后第6-12个月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9±0.08和0.16±0.0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0.05~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15.4%和5.3%(p<0.05)。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3.80%和0%(p>0.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均需要加强至少一年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安全防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著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恢复更早更快,有助于减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随着勘探开发进程的快速推进,发现新目标、获得新认识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川北JG-LG地区茅口组台缘滩相储层发育,含气性好是继二三叠系礁滩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新的勘探领域。但由于勘探程度低,针对性研究少,川中—川北地区地震层位对比不一致,也制约了前期茅口组台缘带的认识。开展针对性的物探技术攻关,精细刻画茅口组台缘带展布特征及规模、优选滩相储层有利目标迫在眉睫。为此,开展了基于地质目标的"双高"处理解释
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是由高空坠落或机动车事故等高强度撞击引起的严重而复杂的损伤。高能量的暴力会导致跟骨形态发生严重畸形,同时软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跟骨关节内的骨折要兼顾骨折的处理和软组织的愈合,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对于恢复跟骨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但切口的再次创伤会导致术后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裂开、甚至内固定外露。手术入路是影响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失代偿性HFrEF患者,根据FMR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90天随访时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发生情况。结果有784例HFr
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
目的:根据手术入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同,对比分析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DAA入路)固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过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44.46±6.64)岁,所收集的病例均为单侧新鲜股骨颈骨折,左侧39例,
目的: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SP)是肺组织的炎症恶化加重,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分析S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
目的:探索在成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腓骨颈截骨入路与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这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治疗效果,综合比较二者各方面差异,以便于更加明确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们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分析了自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本部及滨湖院区)经过腓骨颈截骨入路或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治疗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患者43例。其中腓骨颈截骨入路20例,男1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入路固定和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的影像学资料和腕关节功能评分,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临床治疗的相关因素,为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的医治提供更明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依据。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有尺背侧骨折块),其中男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发生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躯干重力线前移,合并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因此常需手术矫形来缓解疼痛,重建矢状位平衡和改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已有报道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对于指导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但对于此类病人是否截骨以及探究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的相关性尚无文献报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