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先秦两汉时期,以“勾践灭吴”为主题的历史表述,存在多个文本(或曰版本),形成了“故事群”的现象。学界对“勾践灭吴”相关文献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实考证、文学、民俗等角度,而有关该类历史表述的叙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勾践灭吴”的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文本历史书写的特点及其解释倾向。其一,不同文本的整体叙事框架具有一致性,均以勾践兵败,求成于吴为开端,以勾践励精图治的内容为中间部分,以越败吴为结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两汉时期,以“勾践灭吴”为主题的历史表述,存在多个文本(或曰版本),形成了“故事群”的现象。学界对“勾践灭吴”相关文献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实考证、文学、民俗等角度,而有关该类历史表述的叙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勾践灭吴”的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文本历史书写的特点及其解释倾向。其一,不同文本的整体叙事框架具有一致性,均以勾践兵败,求成于吴为开端,以勾践励精图治的内容为中间部分,以越败吴为结局,说明不同文本均以基本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叙事的框架,体现了历史书写的客观性。其二,不同文本的叙事情节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叙述情节大体相同的文本,在叙事细节方面也往往存在不少差异,这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书写所具有的主观性。其三,将有关“勾践灭吴”的不同文本加以比对,其中多处存在抄撮与同义替换与改编的痕迹,说明不同文本在书写的过程中,包含着对史料的公用与因袭。相较而言,先秦时期的不同文本存在较多的“公用史料”,而两汉时期的文本则多为熔铸合编早期文本而成,与早期文本有明显的因袭关系。其四,不同文本之间多具有不同的叙事情节,反映了在“勾践灭吴”历史叙述与书写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故事化的倾向。故事化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故事化、具体细节的故事化以及故事的历史化。由于诸文本故事化的表现不同,其故事化的程度亦有高有低。最后,历史叙述与书写的故事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在叙述与书写中蕴含了丰富的解释倾向。不同文本对勾践灭吴历史过程的叙述体现了不同的解释倾向,《史记·越世家》对勾践、范蠡相关历史的故事化反映了司马迁复杂的褒贬倾向,《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中的相关叙述各自形成了一套“勾践灭吴”的因果叙事逻辑。通过对先秦两汉“勾践灭吴”诸文本进行历史叙事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文本的生成及历史书写的主客观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瑰宝,兼具了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两种功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文化思维,提升汉语文化修养,带领他们切实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本文根据留学生对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需求,借鉴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成果,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选取宋词大家苏轼的《念奴
衡平居次原则属于破产法在清资偿债程序中的适用,其核心目的是保护善意债权人的利益,解决债权利益失衡的问题,以实现受偿的公平公正。采用衡平居次原则,一方面,有助于避免特殊债权人利用信息优势,通过风险预测和规避手段,在损害普通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为自身谋利。通过约束潜在的道德风险,平衡特殊债权人与普通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科学处理关联债权。另一方面,在处理“僵尸企业”的问题上,有助于推动企业关联方审慎权衡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在计算数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限差分,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是三种主要方法.紧差分方法主要指节点少精度高的一类有限差分格式,因其简单性和高精度,一直受到重视.本文针对抛物型方程第三边值问题,使用有限体积离散方法,在充分吸收紧差分格式离散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类具有高精度的有限体积格式,我们称其为紧有限体积格式.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引言,综述有限体积元方法和紧差分方法的研究进展,
有限体积元方法是一种基于函数插值的偏微分方程离散方法,在科学工程计算中应用广泛.对于r次Lagrange插值而言,其导函数通常具有r阶收敛精度,但这并不排除在插值区间的个别点上导数有更高阶的收敛精度,这些点在力学中称为应力佳点.基于应力佳点的有限体积元方法具有梯度或位移超收敛性,计算效果良好,目前仅对于单个方程有研究结果。本文主要针对一维问题,发展椭圆和抛物型方程组的二次超收敛有限体积元方法.全文
乾嘉时期,随着大批传统古算著作的重现,中算结束了明以后的衰微局面而迎来了最后的复兴。汪香祖生于嘉庆末期,思想上受乾嘉学派影响,笃信古算。所作《中算斠》荟萃诸家之说,参以己见,简明易晓,以九章为体例,详于算理,符合中国人的学算思维,以题明理,适宜初学者学算入门。本文从数学基础知识、演元内容和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此对《中算斠》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中
本文将《舆地纪胜》的引书情况作为对象,分为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王象之生平、著作及《舆地纪胜》的流传情况进行基本的梳理和考证,将有关王象之生平经历的史料、《舆地纪胜》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文献对《舆地纪胜》的引用情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对《舆地纪胜》引书进行分类,将明确为所引之书原文的部分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参考自某书,不确定为原文的部分作为参考资料,以《四库全书》的记载作为依据,对其引书进行经史子集
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蓝宝石基底和硅基底上制备TiAlN/Al2O3多层膜。我们运用小角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EM)来研究薄膜的多层结构,用大角X射线衍射(XRD)来测试多层膜的晶体结构,用纳米压痕仪来测试多层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及划痕测试,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研究多层膜内的化学键的变化,根据XP-2仪的曲线来计算多层膜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我们对调制周期、调制比、A
“必然”类词语是指语义上表达推测结果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确定无疑的一类词语。常见的“必然”类词语有“当然、自然、必然、一定、肯定、必、必定、必将、势必、非…不可、绝对、不免、难免、免不了、不可避免、不…不、绝、准、决”等。“必然”类词语语义相近,句法位置和搭配易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查“必然”类词语:一、常见的“必然”类词语在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二、“必然”
九疊篆是宋代以後興起的特殊篆體文字,廣泛施用於官私印章上,也有延伸至其他載體上。相對於先秦古璽印,學界對隋唐以後印章的研究本就薄弱,著眼於九疊篆字體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也沒有一部相應的工具書。有鑒於此,本文嘗試彌補這一空白。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九疊篆概論,對九疊篆的命名和源流進行了通考,勾勒出清代以前九疊篆的盛衰史。九疊篆構形的基本特徵是盤曲折疊,概論部分同時對除此之外的構形理據進行了總結
唐代帝陵陪葬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考古学者大多关注于陪葬墓分布及墓葬形制等问题,历史学者则多关注于陪葬制度本身的兴衰,有关特定陪葬群体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在把握现有唐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体的基础上,探究唐代皇子、公主群体的葬地,以求窥得唐代墓葬制度之豹斑。本文第1章为绪论,是对唐陵陪葬墓发现与研究史的梳理,回顾既往考古工作与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章从介绍唐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