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租赁住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推动公租房建设是党和政府重视住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缓解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人们对于住房需求也愈发迫切。但是,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城市房价高居不下,居民实际收入与住房消费支出之间严重脱节。为应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我国政府自1998年便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公租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可见积极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在公租房供给过程中,传统的财政支出已无法满足公租房建设的资金需求,亟需创新公租房供给模式,解决公租房供给过程中的融资及管理难题。自2014年来,为了深入解决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供给效率,在财政部[2014]7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下,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并且在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医疗环保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2015年开始,在财政部与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动下,PPP模式在我国公租房供给领域的运用逐步走入了应用阶段,但是相较于其他领域,经验甚少,主要原因在于PPP模式的复杂性给公租房项目的运行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未知风险,如何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势,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保障公租房项目的平稳发展是当前各界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公租房PPP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将PPP模式引入公租房建设领域的适用性,重点针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实现风险在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合理分担,达到项目物有所值的目标,为PPP模式在我国公租房供给过程中的推广运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内涵和框架,重点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方案。首先分析了影响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因素,并且通过构建ISM模型来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而明确因素之间的联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参与方满意度的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型对参与方的风险分担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明确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分担主体,对于需要双方共担的风险,运用ANP-Shapley值法对共担风险在双方之间的分担比例进行界定,从而制定出权责分明的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方案。最后运用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项目管理库中的实际公租房PPP项目案例对风险分担模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风险分担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我国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提出解决方法和相关政策建议。根据上述思路,本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阐释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理论。首先,分别对公租房、PPP、公租房PPP项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基础性的阐述。其次,重点介绍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相关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博弈理论,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PPP模式在我国公租房项目建设领域的适用性,主要包括目前我国公租房项目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公租房项目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及公租房项目应用PPP模式的优点。第二,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公租房PPP项目结构复杂,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对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是风险分担的前提条件。首先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的含义、特征、分类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对几种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结果,本文最终选择采用检查表法及专家调查法对公租房PPP项目进行风险识别,结果表明我国公租房PPP项目存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市场和收益风险、其他风险共7类风险44项风险因素。第三,确定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框架。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主体进行界定,从特许权协议、股东协议、贷款合同、工程合同、保险合同五个角度剖析风险分担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然后基于政府文件以及学者研究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流程进行了探究,将风险分担流程化为初步分担阶段、全面分担阶段以及跟踪和再分担阶段,分别对应了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投标与谈判阶段、建设和运营阶段,从而实现公租房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担。第四,探究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及作用机理。首先对当前我国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现状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公平合理风险分担意识欠缺、PPP项目风险分担人才不足、配套风险分担保障制度缺乏等。然后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识别,得到了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担意愿、风险控制能力、风险认知能力、参与方对PPP模式的理解、利益分配、项目参与程度、谈判地位、信任程度、合同设计共十项风险分担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影响因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针对初步识别的风险分担影响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向了解公租房和PPP领域的专业人士定向发放,共发放97份,收回问卷8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75份,有效率达到了93%。通过对收回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发现,问卷数据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数据质量良好,表明通过文献分析法识别出的十项影响因素得到了实务界的认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为了探究上述因素对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ISM模型,得到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后文风险分担模型的构建以及为促进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第五,构建了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为解决风险分担谈判时间长,权责分担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按照遵守参与方风险管理能力及意愿的原则,从参与方风险认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担意愿四个维度来构建基于参与方满意度的PPP项目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模型对风险进行初次分担,将风险因素分为“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社会资本承担”和“双方共同承担”三类。再次,针对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因素,以合作博弈理论为依据,建立Shapley模型,再借助ANP模型引入第四章确认的十项风险分担影响因素,对原始Shapley模型进行修正,来克服Shapley模型的缺陷,从而运用ANP-Shapley值法确定共担风险在参与方间最优的分担比例。第六,案例分析。为了验证前文所构建的风险分担实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从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项目管理库中选取了国家级示范项目——济源市富士花园公租房PPP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该项目的背景及内容进行了介绍,然后运用第二章所述的风险识别方法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发现济源市富士花园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共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市场和收益风险、其他风险共7种一级风险和44种子风险。其次运用专家调查法和熵权法对第五章构建的基于参与方满意度的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运用TOPSIS模型对风险进行初次分担,结果表明需要政府部门(济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独立承担的风险有15种,社会资本方(济源市济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独立承担的风险有18种,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有11种。最后选取共担风险中的出租率低风险为例,运用ANP-S hapley模型对出租率低风险分担比例进行了确定,结果显示政府部门(济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承担107.72万元,即承担约54%的风险,而社会资本方(济源市济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应承担92.28万元,即约46%的风险,同理得到了所有共担风险的分配结果。第七,提出促进我国公租房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政策建议。结合前文研究结果,分别从加强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激发风险分担主体积极性;加强公租房PPP项目财政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加强人才组织机构建设,提高风险管理专业水平;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五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为研究对象,从梳理战略互信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在对战略互信的内涵、战略互信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互信的构建路径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战略互信构建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到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的研究中。从历史进程、影响因素、构建路径、典型案例、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进行分析论述。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六章,在内容的逻辑层次上分为三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让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发展,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的目标,并辅以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很多企业都谋求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尚不清楚。作为经济
宪法宣誓制度在我国2018年3月11日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宪法制度,该制度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学界的研究热情,与很多现代法律制度一样,宪法宣誓制度是从域外被移植进中国的法律土壤中的,这一制度从诞生、发展到塑型都明显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甚至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囿于域外移植的法律制度进入本土后总是存在一定的初步接触到良好适应的过程,相较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期,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为了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路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并将网络基础设施视作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既重视通过投资效应促进其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也注意充分发挥
从历史到现代,每当人类社会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时候,人们将面对一个死亡上升、恐慌不断、经济受阻、交际受限的社会。在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旧在世界各地持续的蔓延扩展,世界各国依旧陷入到艰难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且未见明显好转趋向。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且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也被世界卫
锰矿是冶炼锰铁合金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增加,对锰矿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我国93.6%的锰矿资源属于低品位锰矿,依靠本土锰矿石的产出不能满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低品位锰矿的利用工艺已经势在必行。我国超过49.6%的锰矿属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这类锰矿的锰品位低(Mn0.01),磷矿物分散嵌布于锰矿石中,分离难度大,如何有效地降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磷含量并提高它的锰品位是国内外锰业工作者
促进与保护健康对于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也是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人类福祉。虽然各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存在诸多差异,但有一大趋势是共通的:即医疗保障体系应逐渐向全民健康覆盖发展,且政府在医疗保障筹资中应扮演积极而有效的角色。根据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中关于全民健康覆盖的阐述,全民健康覆盖主要涵盖三项内容:覆盖多少人口?覆盖多少服务?覆盖多少费用?无论对于某
规范体系的治理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与重要表征。制定治理规范是治理行为的重要表现,实施治理规范构成治理行为的主要内容。规范多元的格局是当下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面对的事实。根据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性质之差异,社会治理领域中广泛存在法律法规等国家法规范,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社会规范,以及随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效用的不断增强,党纪党规等党的政策与文件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中的重要一元。根据规范
公私观是指人们对“公”与“私”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与西方文化中“public”与“private”(包括东亚文化圈中日本的“公”与“私”)的关切不同,中国传统公私观呈现出了鲜明的精神特质。“贵公”抑或“公本位”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导倾向,那么,“公德阙如论”又何以成为中国近代普遍接受的社会诊断。此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中国传统公私观逻辑的发展所致,问题在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方面出现的全新变化。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取得卓越成就。在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的脱贫攻坚成绩也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按世界银行相关标准,我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