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轮轨作为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关键基础部件,肩负着承载、牵引、制动等重要功能,因而有效评估黏着、磨耗等轮轨关系对轨道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日益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车辆出入站台时的高加速化和高减速化是进一步提高运营速度的必然选择,启停快、站距短、噪音低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轮轨界面的损伤也日益凸显,特别是相比恒速运行时,启停过程中加/减速导致轮轨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轨作为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关键基础部件,肩负着承载、牵引、制动等重要功能,因而有效评估黏着、磨耗等轮轨关系对轨道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日益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车辆出入站台时的高加速化和高减速化是进一步提高运营速度的必然选择,启停快、站距短、噪音低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轮轨界面的损伤也日益凸显,特别是相比恒速运行时,启停过程中加/减速导致轮轨界面承受的滚动接触应力变得更为复杂,同时磨屑颗粒物的排放特性目前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频繁启停工况下轮轨滚动接触行为与磨屑颗粒排放特性己成为轮轨关系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自行研制的JD-DRCF/M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试验台,研究了不同加/减速度下的轮轨间滚动接触行为,并利用激光尘埃粒子计数仪记录轮轨界面单位体积空气内颗粒物大小及数目实时监测了轮轨界面的颗粒物排放特性;随后,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磨屑粒径分布;同时,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组织、疲劳裂纹及塑性变形行为等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痕表面形貌、同时采用X射线能谱分析磨损表面的元素分布;利用光学三维轮廓仪测量试样磨痕三维形貌等。同时,结合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频繁启停下轮轨界面的应力及应变行为,进一步揭示了频繁启停工况下轮轨界面的滚动接触损伤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开展了不同加速度ar下频繁启停工况的轮轨滚动接触磨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轮轨间黏着系数受加速度ar的影响显著;加速阶段完成后,随着加速度ar的提高黏着系数依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800 r·min-2加速度下黏着系数呈现出最小值,其值约为0.44左右,不到无加速度工况下的70%。(2)加速度ar对车轮和钢轨界面磨耗亦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规律不尽相同;轮轨间磨耗与其轮轨界面剪切应力密切相关,适中的加速度(如ar=800 r·min-2)可以减缓轮轨磨耗;频繁启停工况对磨屑的形成机制有强烈的干扰作用。无加速度工况下,磨损表面易堆积氧化磨屑。结合有限元分析可知,在加速过程中轮轨界面接触区域内的S-Mise应力、交变剪切应力作用加剧,且随着加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会导致新鲜的基材更易暴露出来、磨屑不易堆积且不能被及时氧化,剥落特征凸显。因此,当无加速度和加速度较小时,轮轨材料表面堆积的磨屑起到了减磨作用;当加速度较大时,轮轨材料剥落层增加、表面凹凸不平、剥落特征显著,加速度的提升会加剧车轮表面损伤,磨损机制从轻微磨损转变为严重磨损。(3)随着加速度ar的增大,车轮的塑性变形层厚度逐渐增加,而钢轨塑性变形层厚度基本保持不变。结合有限元分析可知,在加速度的影响下塑性累积加剧,当处于无加速度工况下时,在有限的循环周次下裂纹仅出现在材料表面,未发现明显的裂纹扩展现象;而当处于加速度工况下时,次表层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萌生次表层裂纹,同时表层裂纹会向下发生扩展;当裂纹扩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裂纹会形成枝裂纹。向下扩展的裂纹遇到次表层裂纹后,会在塑性变形区域内沿着铁素体线转向表层发生扩展,当它们到达表层时会形成较大裂纹,试验一段时间后裂纹以上的材料发生疲劳断裂以磨屑形式脱落下来。(4)无加速度的稳定运行工况下,磨屑相对疏松、磨屑以颗粒状为主,大尺寸颗粒(50μm至100μm)占比远低于有加速度工况,但小粒径颗粒物(如d≤1.0μm)的排放量高于有加速度工况;加速度工况下,磨屑片状特征显著,其中800 r·min-2加速度下大尺寸颗粒(50μm至100μm)最多且其尺寸相对均匀;启停工况(即有加速度)大大提高了可吸入颗粒物(如3.0≤d≤10.0μm)的排放量,尤其在较低加速度(如400 r·min-2)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高速列车也成为了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和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随着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提高,列车安全稳定的运行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也成为热点。因此能保障高速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建立准确的高速列车模型并设计有效的跟踪控制算法是列车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本文以CRH380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速列车的受力情况,基于空气
对于高速列车传动系统而言,传动齿轮是实现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其啮合的平稳性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性能。随着高铁运营里程的增加,长期服役过程中的传动齿轮逐渐出现疲劳损伤,在这些疲劳失效齿轮中,以麻点、剥落等接触疲劳损伤较为常见。因此,分析高速列车传动齿轮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接触特性和齿轮接触疲劳损伤机理对高铁齿轮的可靠性评估及维护保养有重要工程意义。本文以CRH3c型动车组传动齿轮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
高压隔离开关作为牵引供电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高压开关设备,其常年暴露在户外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受到尘雾、风、雨、雪等环境影响,极其容易出现机构腐蚀、弹簧失效、机构疲惫等机构故障问题,从而在分合闸过程中出现卡涩、不到位、弹簧故障等问题,这严重威胁到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已有很多用于诊断机构故障的方法被提出,但仍存在诊断精度不足、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缺点。因此,本文针对牵引供电系统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
桥梁作为交通的关键枢纽和控制节点,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运行监测及维修养护需要高精度变形监测的支持与保障。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日益完善,其在高精度位移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变形数据的处理需要有可靠的分析方法与较高的精度,而GNSS变形监测易受多路径效应和接收机背景噪声的影响,导致变形监测数据精度不高,局部均
随着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及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不断的提高,高速动车组与空气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更加显著,为进一步提高高速动车组舒适性及减少能源消耗,使得高速动车组减阻降噪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文研究以CRH3型动车组为对象,基于仿生学思想,将非光滑表面结构应用到高速动车组表面不同部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对高速动车组空气阻力和摩擦噪声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Pro/E软件建立CRH3型动车组简化三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各种交通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强,各种车辆的不断增加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也随之增加,人们对于一个更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ITS)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而交通流预测作为ITS的研究重点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短时交通流的预测精准性及预测速度,为交通管理部门
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此同时,高铁通信场景中车体穿透损耗高、信息私密性强以及需求量大等特点,对面向高铁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提出了新要求。而协作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扩大信号覆盖范围、改善通信质量,还能从物理层提高信息传输安全,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高铁通信中。除了传统中继外,无源的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提升系统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因供电性能强和对通信线干扰低而广泛运用在中国高速铁路。其线路拓扑结构复杂,相比于其他供电方式发生故障的概率是最高的,特别是短路故障类型。牵引网没有备用线路,一旦出现故障,会影响铁路部门生产安全,现有故障测距装置的测量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行波法在电网的成熟运用,且牵引网无此类装置,因此采用行波法对牵引网故障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本文对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及其他各种供
中国电气化铁路迅猛发展,随之给牵引供电系统带来的负序、无功及谐波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牵引网及公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功率调节器(Railway Static Power Conditioner,RPC)最早由日本专家提出,该装置在解决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结构的RPC,能够有效解
作为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的两大重要战略支点,重载运输和高速铁路分别在货运与客运方面蓬勃发展,是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两架马车。重载列车因牵引车辆数目庞大,导致其运行过程中编组内部车辆的受力情况,相较于动车组列车更为复杂,主要以车钩力的形式表现的车间作用力,其数值大小对列车能否实现安全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必须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车钩断裂、脱钩、脱轨等事故的发生。传统的重载列车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