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证候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nj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当出现肢体缺血时,患肢易溃难愈,治疗周期长、难度大,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中医在治疗DF及DF溃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疗效,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首先确定创面是否缺血,然后根据局部创面情况进行局部辨证,了解局部气血之盛衰、邪毒之轻重、病变之深浅,以此为主,再结合全身辨证决定内服和外治之法。目前绝大部分文献未针对缺血性DF溃疡患者进行观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症状、基本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等,初步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证型,以期为建立更加细致的DF中医辨证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查阅近5年来国内文献,对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中医治疗DF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展望。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72例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全身及局部证候、舌脉及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收集,统计出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证候出现频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1.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身证候出现频率最高为血虚证,其次为气虚证、湿热证、血瘀证、热毒证。局部证候出现频率最高为寒凝证,其次为血瘀证、气血两亏证、湿热证。2.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全身证候中气虚证与血虚证常相伴出现,阳虚证、阴虚证、痰湿证、热毒证、湿热证常相伴出现。3.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局部证候中热毒证常单独出现,寒凝证、气血两亏证、湿阻证、血瘀证、湿热证常相伴出现。4.无论何种全身证候,与其相关的局部证候可为实证,也可为虚证,说明缺血性糖尿病足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5.湿热内蕴型中除湿热证外,同时存在气血两亏证、阳虚证、血瘀证、寒凝证;热毒蕴结型中除热毒证外,同时存在气血两亏证、阴虚证、血瘀证;气血两亏型中除血虚证及气虚证外,同时存在血瘀证、痰湿证、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   结论: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基本证型为湿热内蕴型、热毒蕴结型、气血两亏型。此分型突出了病因病机特点,充分反映了病情演变规律,基本满足临床需求,符合实际情况。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以虚实夹杂之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证居多,辨证时应首先根据局部创面情况进行局部辨证,再结合全身辨证确定证型。治疗时应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适当予以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药物。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认真设计教学技巧,要讲究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时段及相
目的: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中风的新思路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经临床确诊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
不断改进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由浅渐深学习夯实,更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因此,注入情感、加强平等、突出主体能动的获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结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系统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系统的重要纽带。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与新课程新理念差距甚大。改革作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关于课外阅读的意义,众说纷纭。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
型惯性圆锥破碎机在粉末冶金中获得广泛应用。在破碎坚硬和高强度物料(如刚玉无钨硬质合金TH-20)试验时,这种破碎机显示了下列特点: (1) 与普通圆锥破碎机相比显著地降低了
学生字,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今天我来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方法--编字诀。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识字量的同学,即掌握了基本的偏旁部首并认识了一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
目的:  1.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越婢加朮汤加味三藤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  2.观察越婢加朮汤加味三藤对湿热痹阻型RA活动期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
怎样做一名称职的职业校教师,在职业学校里,教师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教师就会成为上课的“机器”。而教师一旦成为上课的“机器”,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