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和喜爱,他更是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莫言的作品能获得国际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出色的翻译质量。而迄今为止,莫言作品的英译本都出自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一人之手。凭借对中国文学的喜爱和高超的双语能力,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接受诺奖组委会采访时,莫言就推荐了这部作品,同时,《生死疲劳》经其翻译者葛浩文的提名,在2009年荣获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然而,相比对莫言其他作品,如《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的英译的研究,对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研究还是略显不足。更加重要的是,莫言的不同作品之间都具有很大差异,各具特色,因此每一部作品的翻译策略都值得研究。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边缘地位。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打破了译者隐身的教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彰显。众多当代理论,如多元系统理论,阐释学,操纵学派等都开始将译者推向翻译的中心位置。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葛浩文在有关文章和采访中表达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点,以及他在英译《生死疲劳》中所采取的的翻译策略和取得的翻译效果发现,葛浩文的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不谋而合。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了译者主体性在《生死疲劳》译文中的体现,并探究了影响葛浩文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得出葛浩文在英译《生死疲劳》中主体性的适度发挥为《生死疲劳》在海外市场的大获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过程中主体性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提高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扩大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以及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成为新形势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2012年在纪念启功诞辰百年的活动中,我与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史世奇不期而遇,瞬间记忆的闸门打开了:1991年5月初,启功先生对我说:他的弟子史世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
与已往分析零回指的文章有所不同,本文从信息激活的角度分析了汉语散文性语篇环境下,零回指在读者认知中得以确认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语境。通过统计在
提出了一种两个反向对称Ⅱ形双频左手材料结构,其中Ⅱ形结构是由在介质基板刻蚀的金属线和金属化过孔组成.通过模拟仿真及电磁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电磁波垂直入射时,该结构在
本文旨在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古代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究。  中国古代边塞诗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战争的关联、
此论文研究的是177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研究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做出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语言学习观念与工作经历和语言学习水平有密切的联
近年来,国家针对建筑行业这一耗能大户相继出台了系列建筑节能政策和标准,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节能.在不降低室内舒适度的基础上进行节能.即高舒适、低能耗实践证
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企业文化对其产品开发的影响。 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注重长远发展、重视员工的人本主义、强调协作的集体主义、重视生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裔女作家。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并于当年获得了包括普利策文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她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他与日俱增的声誉同他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他声称不再关注狭小的个人世界,而将目光投向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目前他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