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规模小、风险高等问题制约其发展,所以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成了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基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和所处困境,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究竟是否切实产生了具体实效,是否改善了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又是否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就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为切入点,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并为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提出优化路径。本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做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整理分析,以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在理论与概念基础上,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阐述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第三部分:事实描述。该部分介绍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概况,梳理了国内外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通过本文样本数据测算出中小企业在2015年-2019年平均综合税负水平降幅达29.09%,政策实效初步显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总结,得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仍存在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2015年-2019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中小企业,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绩效的综合指标,而后利用Stata15.0软件进行全样本和分组回归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板块、行业以及地区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均对中小企业绩效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但激励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创业板优于中小板,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及建议。此部分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整合相关结论,针对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本文主要特点如下:一是研究对象有代表性。本文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数据来源并采用工信部标准进行科学筛选,不同于以往大多研究中的单一板块视角或将上市公司笼统的认定为中小企业,本文所选中小企业样本具代表性。二是研究方法有扩展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中小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同于以往大多研究中采用资产回报率(ROA)或净资产收益率(ROE)等单一指标,绩效评价指标更具有全面性。三是研究角度有扩展。在基础研究下,针对于不同板块、行业以及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效应差异化分析。
其他文献
本报告作者针对语音识别技术辅助交替传译开展实验,报告以吉尔的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了语音识别技术对口译学习者是否有辅助作用,进一步分析语音识别技术对英译汉和汉译英的辅助效果是否相同,并且进一步探讨语音识别技术对长篇语料和短篇语料的辅助效果有无差异。笔者共选取了8段材料,4段英译汉,4段汉译英,其中英译汉和汉译英各自有两段篇幅较长两段篇幅较短,实验材料短篇选自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
在我国,企业是研发活动主体,但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融资约束困扰已久,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其研发行为。此外,创新活动具有正外部性、高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等特质,企业出于风险规避原则往往在研发活动上投入不足,相应创新产出也难以达到市场最优水平。为此,我国相继出台相关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在众多财税政策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因其针对性较强且效果较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也颇为丰富。本
四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四川省由于处在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有着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又因其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四川与我国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四川省抓住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如今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
2020年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一年,全球都面临着新冠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打击。但也由于新冠疫情,让资本市场更加重视医药行业。再者,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近年来国内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在未来也会增加,医药行业会得到不断发展。这两个因素的叠加,让国内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境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价值投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而医药行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民政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社会工作日益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民生工作中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和服务提供者,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影响工作本身,还会对服务过程及服务对象产生影响。只有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参与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民生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在第二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期满之际,国家对政策进行了优化并且再延长了十年,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经济水平整体提升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不乐观,在微观市场中的表现便是企业裁员,因此为了促进就业,应当厘清劳动税收对企业雇佣规模的影响,以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作用。既有文献表明,劳动税收与劳动需求负相关,其中个税和社保费与劳动需求负相关,且个税作用不明显。但鲜有学者探求微观市场中,“有效税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因而本文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研究主体,根据2008-2018年数据构建基准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雇佣规模增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刺激就业、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提供税收收入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99%左右的中小企业贡献了80%的就业、70%的技术创新、60%的GDP、50%的税收收入。然而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单个实力不强、信用评级较低等局限性,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加上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健全,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当企业无法从外部市场筹集到需要的资金时,往往会选择内部融资这一方式来缓解融资困境。现有文献对于融资约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研发投资及企业价值上,对于避税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上。理论与经验表明,当企业处于融资约束状态时,企业内部现金持有水平会有所提高,但
税收成本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日常现金流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税收筹划以规避掉部分税收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因此学术界有关企业避税的相关话题的探讨从未停止,以委托代理视角出发研究企业避税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其中薪酬激励也是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方式。而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特别是投资者获取企业内部信息的主要途径,媒体的报道能够快速引起舆论效应从而影响企业行为,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