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化观关照下的《浮生六记》英译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是一名杰出的文学家、语言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对文学翻译家林语堂最生动写照。他的一生对外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对外翻译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浮生六记》被认为是其最成功的译作,同时被认为是文化英译的典范之作,在西方广为流传,据新闻媒体统计,此译本在美国连续50周成为最畅销的读物之一。因此,《浮生六记》成为研究林语堂翻译的热点。从小浸染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林语堂有着中西两种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既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又通晓西方物质文明,形成了不同于同一时代其他人的特殊文化观。通过对林语堂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以及林语堂对宗教哲学、女性、审美等方面的看法,我们发现林语堂的文化观是一个综合体,既包含了他个人的自然人性观、也包含了他对民族文化的古典审美情结、同时他又有着对世界文化中立包容、沉稳宽厚的文化姿态。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结合林语堂的文化观,来探讨其文化观与其译作《浮生六记》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过程中的翻译行为与选择,发现林语堂的文化观与他的这些翻译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文化观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择,无论是从翻译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作为译本,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的是《浮生六记》中沈复夫妇亲近自然、乐享自由的精神与林语堂的个人精神追求相吻合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林语堂灵活地运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而这些翻译策略的使用,是在林语堂文化观影响下的精心选择。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情节,为了能够更多的展现中国文化,把原作精神呈现给西方读者,林语堂在翻译时主要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由于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背景,林语堂能够融合中西文化,以沉稳宽厚的心态,中立包容的态度客观对待世界文化,因此对某些地方的文化翻译采用了以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文化观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而是交互影响,最终导致了翻译行为的变通和翻译结果的成功。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汉语言也随之不断变化,突出表现为大量新词新语的涌现。借助新闻报导这种信息传播的高效媒介,这些汉语新词不断为人
将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基因DNA与工业设计理论相结合,借鉴生物基因工程原理,探索工业设计中产品DNA的基本理论。讨论了DNA以及产品DNA的概念,分析了产品DNA的构成,将产品DNA的理
林黛玉和伊丽莎白分别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人物,二者同处一个时代,但生活背景不同。二者均反叛社会传统,渴望并且追求爱情,不过形式不同,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审视人的一生,至少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一、如何规划自己,让生命更精彩,二、如何经营自己,让生活更快乐;三、如何管理自己,让人生更富足。    人生规划,从了解自我开始    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走过这一生,这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在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然而,问题一样,答案不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说命运是天注定的,顺其自然吧,有的人以和自己的命运抗争为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扮演着“怨妇”的角色,把希望寄托在了缥缈的“产权”、“体制”上,把精力用在了牢骚、勾兑上,但成果了了,前景难期。难道,产权和体制改革就真是国有企业振兴的唯一途径吗?  坐而怨,莫若起而行。我们发现,抛却幻想,从问题出发,从管理入手,国有企业一样大有可为。很多所谓国企“通病”,从体制上顺源头而下解决,当然酣畅完美;但若体制不变,也不是束手无策。以管理作为着力
本文是《每日启迪:十二个心智成熟的通道》部分章节的翻译报告。《每日启迪》是由丹?米尔曼(Dan Millman)全美顶尖身心灵导师、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美国最好文理学院欧柏林
“集团这次大动干戈,发展战略与组织架构都调整了,是不是改革完之后我们就没有位置了,赶紧找下家免得突然失业!”
中文和日文中的可能表达形式多样。日语中的可能表达大致可以通过三类的形式、即动词+助动词「れろ·るれる·得る」、「できる」各种形式的变化、以及有对自动词自身的使用
阅读,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及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阅读的教学方法历经变革,从最初的重词汇和语言点,要求学生模仿、翻译和机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