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层面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并探讨对白内障形成机制的干预。方法:根据收集到的18例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患者的不同表型,选择不同的筛查及研究方式。对于遗传性白内障家系及单纯散发性家系,选择涵盖4813个临床相关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的panel或者全外显子测序以筛查可疑的核苷酸变异;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的10例核心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检测以筛查可疑的核苷酸变异及大片段拷贝数变异。在遗传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了GJA8,CRYBA1,GALK基因的新突变,对其中两例:GJA8,CRYBA1新突变进行功能验证及机制研究。构建GJA8野生型突变型的PEGFP-N1过表达质粒及CRYBA1的p3×Flag-CMV-14过表达质粒,对野生型突变型蛋白在亚细胞定位,聚集形成,溶解度改变,细胞增殖及凋亡进行研究。由于本研究发现CRYBA1基因突变其致病机制为晶状体蛋白聚集体形成。根据现已报道研究,羊毛甾醇可以逆转白内障中晶状体蛋白聚集体,所以我们对本课题中发现的CRYBA1基因突变形成的晶状体蛋白聚集体进行羊毛甾醇溶解实验,讨论羊毛甾醇对不同类型晶状体蛋白聚集的溶解作用。结果:在6例遗传性白内障家系及2例单纯性散发白内障核心家系中,我们筛查到8个先天性白内障致病突变位点。在10例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遗传分析中,我们筛查出2个致病性的染色体变异及1个候选基因突变位点。其中有4个基因突变为我们发现的新突变,为家系1中GJA8(c.669G>C,p.E223D),家系2中CRYBA1(c.591dup G,p.E197fs),家系5中GALK(c.1159G>A,p.A387T)及家系11中GJA8(c.590C>T,p.S197F)。我们对这些基因及染色体变异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对于患者只具有单纯白内障表型无其他系统疾病的家系1及家系2的新发突变,我们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发现E223DCX50蛋白错误定位于内质网,并且引起细胞发生凋亡。E197fs-CRYBA3蛋白在细胞核中形成聚集体,并且其溶解度降低。随后我们用羊毛甾醇溶解E197fsCRYBA3蛋白,发现其对该蛋白有一定的溶解作用。结论:本研究再次证明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异质性;对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初步验证了GJA8(c.669G>C,p.E223D),CRYBA1(c.591dup G,p.E197fs)导致遗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在体外实验中证明羊毛甾醇可以部分溶解晶状体细胞内聚集的晶状体蛋白,进而为药物治疗白内障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胰腺癌是消化道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胰腺导管腺癌。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20年数据显示,胰腺癌为男性新增癌症患者的第十位病因,在女性新增癌症患者中为第九位病因。胰腺癌仍是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在中国,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是所有癌症类型中最低的,约为7.2%。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超重、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糖
目的:脑血管病是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寿命的常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患病人数约为脑血管病患者总数的80%,其病理机制可能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水肿等,影响正常的神经功能。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死率高,致残率更高,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公认的
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人员对其展开深入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该病的发病机理。文献报道,子痫前期是胎盘缺血性疾病,是由于子宫-胎盘血液循环障碍和胎盘功能缺陷,导致持续性胎盘缺血缺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引发母体各种疾病表现[1]。在该病发生前期,细胞浸润程度会对其产生影响,子宫螺旋小动脉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妇科癌症之一,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腺癌、混合型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其他辅助治疗。随着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
目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患有哮喘的人数约为3.34亿,随着哮喘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推测截止至2025年底全球哮喘人数将上升至4亿。哮喘也是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在儿童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中,它位居全球前20位。因此,哮喘给全球健康和经济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哮喘是以持续存在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的高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虽然绝大多数PTC患者的预后较好,但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探索并研究与PTC侵袭转移相关的具体分子机制尤为重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调节蛋白降解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其中,泛素E3连接酶具有识别底物的特异性,在整个泛素-蛋白酶体途
目的: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这受到在肝切除后功能性肝实质量的限制。未来肝脏残留(future liver remnant,FLR)的体积和功能都决定着肝切除是否安全。在这种背景下,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约11%,常引起慢性盆腔痛、不孕及排便困难。由于其具有复发、组织侵犯、远处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因此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极高,药物辅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及治疗的关键。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个假说。其中“经血逆流”是最被广泛接受的
研究背景: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是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生殖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宫腔手术操作造成的子宫内膜基底层破坏是IUA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宫腔手术的增加,IUA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经成为继发性不孕的第二大病因。宫腔镜去除宫腔粘连是较为主要的IUA治疗手段,然而对于部分中重度IUA患者,粘连复发及妊娠率低是目前临床
目的:有机磷化合物是20世纪初被开发的主要用作杀虫剂来保护农作物[1]。急性有机磷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之一,主要的中毒途径包括经口和呼吸道吸入和摄入以及皮肤接触[2]。多数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来自职业暴露和自杀[3,4]。有机磷中毒对肝,肺,肾,大脑和心脏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8]。有机磷中毒目前已知的机制是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引起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的大量聚集,过量的乙酰胆碱会导致严重的毒性,刺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