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段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回顾2010-2019年10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在46-74岁、采用后路开放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病例,除去伴有神经损伤、病理性骨折、多节段骨折等,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共824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其中后路开放手术60例,椎体成形术60例,其中<55岁、>65岁各10例,55-65岁各40例。两种手术患者术前均完善伤椎正侧位X线、CT平扫重建、MRI等相关检查。两组患者受伤节段、受伤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术前后凸Cobb’s角、术前VA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均为E级,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伤表现,所以具有可比性。2.比较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矢状面Cobb’s角的变化、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前与术后1年ASIA分级,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两组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无伤口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所有骨折愈合正常,无骨不愈合等情况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后路开放手术(P<0.05);X线照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路开放术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为E级,表明术后无新的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椎体成形术组术后3d 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开放组(P<0.05),但术后1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椎体成形术短期内止疼效果显著,但两组手术长期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效果良好(P<0.05),后路开放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疗效更好(P<0.05);两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5周岁以后路开放手术为主,(占93.07%);55-65岁的患者,两种手术均是主要治疗方式;年龄>65岁,椎体成形术为主,(占94.72%)。结论:从我院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病例回顾来看,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除去极少数个例外,55岁以下患者是主要的劳动群体,骨质疏松率低、耐受力强,行后路开放手术;65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耐受力差,行椎体成形术以快速止疼及早期运动,但严重的压缩骨折,后路开放手术可以使患者更好的恢复;55岁-65岁之间骨质疏松所占比例开始增加,但病人耐受力尚可,两种手术方案均可,但需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患者最能接受、最适宜患者、风险最小的手术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71例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经皮复位内固定组)和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记录手术时间、视觉模拟(VAS)评分、损伤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s角及术后并发症。使用美国矫形足和踝关节协会(AO FAS)评分评估功能结果。结果:最后,
目的:本研究基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特点,对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进行校正,分析绝经后T2DM患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与校正后FRAX评分(FRAX-RA)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其对骨折风险预测临界
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作为治疗胰头癌、远端胆管癌、壶腹部癌、十二指肠癌、癌前病变及部分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其创伤大、操作难度高,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随着微创技术在外科的广泛应用,腹腔镜逐渐进入外科大夫的应用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
目的:探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m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采用分指,m型,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共66例作为实验组,其中采用分指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27例(81指),采用m形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18例,采用s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脱套伤21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并与传统后路手术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共招募69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传统后路入路开放手术34例,经Wiltse入路35例。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R值改善、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术后R值及Cobb角改善情况
目的:对于严重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06例严重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分析结果显示ISS、AAST评分、肋骨骨折合并重度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脓
目的:比较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分别应用颈椎自体骨赘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 BMP-2)作为植骨材料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施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42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植骨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比较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7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切口不同分为两组:外侧双切口组31例(双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组36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2-26(18.94±3.34)月随访。双切口组的自受伤至
目的:本研究提出一种简化的终板内Modic改变分布模式:非对称型和对称型分布,旨在探讨非对称型和对称型Modic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影像学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以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联系。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患者中,共有28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单节段Modic改变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与术中发现为依据,根据每个患者腰椎解剖学特点,提出并实施的安全而准确的个体化改良置钉技术及误置率和随访12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连续的79例患者(男性34人,女性45人,平均年龄56.56±1.87岁)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