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语义句法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动词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这类动词既有特殊的论元(感事论元),又投射出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在“My mother was happy about my exam results”一句中,感事作主语,而在“My exam results pleased my mother”一句中,同样的论元却居于宾语位置。如何在解释论元关系的同时遵循UTAH原则,这对所有涉及语义句法接面的理论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语义句法接面入手对英汉使役心理动词进行探讨。 首先,英汉使役心理结构按形态分为迂回使役结构、词汇使役化、同形变价及复合使役结构四大类。本文运用单一事件结构(single event structure)来解释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内部构成。事件结构被设计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为使役部分,表示使役成分(用CAUSE表示),另一分支为词汇部分,表示心理状态(用STATE表示)。英汉语中的使役成分可分为四大类:使役轻动词(如“make”/“使”)、使役词缀(如英语的“-en(en-)”)、零使役和准轻动词(如汉语的“激”)。词汇成分构成各有不同,既有粘着语素,也有独立语素,既有动词形式,也有名词、形容词形式。 事件结构与动词的语义成分有密切关系:使役成分与使役、方式等语义成分相关,而词汇部分与造成使役的原因、使役行为的伴随动作、使役的意图、频繁等语义成分相关。心理动词的语义组合简单,往往是由于其内部的使役部分与词汇部分二者均较为简单所致。 除语义分析外,本文同时对各类使役心理动词进行了句法分析。在采用Chomsky(1995)的“最简方案”理论和充实Larson(1988, 1990)所提出的VP壳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解释了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并探视了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个性及在句法深层结构中的共性。上层VP1的中心语V1被分解成两个单独的空位:e1和e2。实际上,单一事件结构的两个分支恰好与这两个空位对应。 本文结论主要有三点。其一,使役成分必须从下层VP2的中心成分(head)位置移至上层VP1的中心语位置。移位的动因是赋格与论旨指派。其二,词汇部分是否需要通过移位取得与使役成分的并合,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三,尽管使役成分的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各类表使役心理活动的结构的移位过程却大同小异。 总之,本文在解释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生成过程的同时,试图探讨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语义和句法上的个性以及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生成过程的共性。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人们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不同的情感,在所有语言形式中詈骂语常被用来表达负面情绪的主要途径。传统观念中詈骂语被视为一种极为粗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诗歌,小说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特点,戏剧语言的无注性,视听性,通俗性都决定了戏剧的翻译标准不能套用其他文学题材的翻译标准。
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语理论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两大重要理论构架。本文首先将讨论这两个理论的运作特征,然后通过运用这两个理
作为满族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乾隆帝注重书画收藏且重视诗文修养。在其亲力支持下,乾隆朝宫廷绘画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画家众多,画题多样。最能代表院画特色的当属人物画创作
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活动已经进行了几千年,而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
鲁迪·威伯是位勤奋而又多产的作家,至今已发表了9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3部文学评论和许多其他作品。无论是小说、故事集还是文学评论,威伯的作品都表现出编史的创作主题,那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著名女作家和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之一,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达洛维夫人》是
D·H·劳伦斯无疑是上个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而他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则是引起这一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作者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最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法律领域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法律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术繁荣,本文把立法领域中的英语作为研究对象。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