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及加倍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倍体育种技术已成为现代化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十分广泛,不同繁育地点的环境差异性使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和自然育性恢复情况均表现出显著差异,UV-B辐射是其中差异较为明显的一种环境压力因子。本文初步比较在不同强度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的差异响应,并研究了田间单倍体在不同UV-B强度下的表现,重点探究差异环境中不同UV-B辐射强度对玉米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自然加倍)情况的影响。结果如下:1.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在低(30μW/cm~2)、中(45μW/cm~2)和高(60μW/cm~2)强度UV-B辐射后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梯度升高。其中,单倍体较二倍体反应迟缓,二倍体玉米幼苗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均在低强度辐射下即有形态变化,而单倍体玉米幼苗株高在高强度辐射下才显著降低,叶面积在中、高强度辐射下显著降低。不同强度UV-B辐射后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类黄酮相对含量均显著上升。单倍体玉米幼苗花青素含量在中、高强度辐射后显著增加,二倍体玉米幼苗花青素含量仅在高强度辐射后显著增加。单倍体玉米幼苗类胡萝卜素含量在UV-B辐射后增加,而二倍体玉米幼苗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不同强度UV-B辐射后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单倍体在高强度辐射情况下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二倍体玉米幼苗在中强度辐射后叶绿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的初始荧光强度(Fo)、最大荧光强度(Fm)、即时速率(F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玉米幼苗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额(Fv/Fm)没有明显差异,在二倍体玉米中显著下降。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单倍体相对二倍体增加较明显。单倍体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酶(APX)、丙二醛(MDA)活性随UV-B辐射强度增加而梯度增加,但二倍体玉米幼苗POD活性没有显著变化;APX活性在低、中强度辐射下显著增加,高强度辐射下显著下降;MDA含量在低强度辐射下显著增加,中、高强度下没有显著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UV-B处理后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在试验强度范围内未发生倍性变化,但植株基因组DNA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梨树6WC×NF181材料单倍体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株高和穗位高都略低于太阳光下单倍体,叶宽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在UV-B辐射增强后,单倍体光合系统中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光合荧光产量显著升高,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减少,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增强。在抗氧化酶系统中,UV-B增强后的单倍体SOD、POD、APX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CAT活性轻微减少,MDA含量显著减少。在紫外吸收物质中,UV-B增强后单倍体类黄酮相对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在UV-B增强的条件下均显著增加。UV-B增强处理后单倍体雄穗长未有明显变化,但雄穗分枝数明显减少。在雄穗育性恢复方面,增强UV-B处理后单倍体露粉率显著提高。在验证试验中,增强UV-B辐射后乐东NF181和GAF058×PF004单倍体雄穗表型特征变化与前期试验结果一致,且育性恢复情况较CK和滤减UV-B组有所提升。NF181和GAF058×PF004材料露药率在UV-B辐射增强后均没有显著变化,但NF181材料露粉率显著升高。在露药得分和露粉得分两个特征上,NF181和GAF058×PF004两组材料随UV-B辐射增强均呈梯度升高趋势。在UV-B辐射增强的条件下单倍体玉米幼苗在形态变化上较二倍体更迟缓,紫外吸收物质、抗氧化酶系统和光系统响应均较二倍体更敏感。综上,单倍体玉米幼苗较二倍体自身保护性更强,或因单倍体自身调节机制较敏感,抵抗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较强,使其在拥有单套染色体的条件下仍能正常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玉米幼苗在UV-B增强后未出现预期的倍性变化,但基因组DNA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表明在本试验UV-B辐射增加范围内,玉米体细胞基因组受到一定的胁迫,通过减少DNA相对含量降低细胞核内负担,但未发生植株整体倍性变异。大田试验所测材料中UV-B相对增强的条件下单倍体散粉率有所增加,或属于环境效应下的稳定遗传。在未来的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可优化环境中UV-B辐射强度,使单倍体处于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以提高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率。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追求更高效的结构形式以实现更大跨径必然是未来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而HSFRC材料的出现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新型材料HSFRC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研究不够成熟,针对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足尺的受弯试验数据并不充分,对影响其受弯性能的参数研究仍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梁长为21m的工型截面大跨径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试验数据
在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问题严峻化的背景下。人们将探索绿色新能源储能技术放在当下工作首位。其中,绿色环保的钠离子电池(SIBs)正逐渐走向大众视野。但是,过大的离子半径导致商用锂离子电池(LIBs)电极材料石墨并不能作为优异的储钠材料。故而,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制备适合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因此,具有较高理论容量(667 m Ah g-1),安全无毒的二氧化锡(Sn O_2)是理想的电极材料。但是,其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e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具备输出波形质量高、开关损耗低、方便扩容等诸多优势,作为最具工程应用前景的新一代电压源换流器,愈来愈受到柔性直流输电领域的青睐。本文以基于MMC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MMC-HVDC)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MMC基本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开展MMC-HVDC输电系统相关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MMC拓扑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工业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初期,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工业GDP为单一的结果导向,导致高能耗、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依赖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也使得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因此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变为更加科学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研究基于工业环境效率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理论、嵌入性理论和多层统计
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因其迭代格式简单、计算量及储存所需空间小等优点,使其成为在求解大规模无约束最优化问题时的重要算法.本文从充分下降性、全局收敛性以及数值计算效果上入手,分别对共轭梯度法以及谱共轭梯度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修正,给出了不依赖线搜索具有充分下降性的修正共轭梯度法.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时经常会用到的几个线搜索以及几个经典的共轭梯度法和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接着对近年来非线性共
目的:以“肠痈”立论,对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肠炎(UC)的开展前瞻性实验研究,并观察其干预溃疡性结肠炎FAS通路以及相关结肠癌Caspase-8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的C57BL/6J小鼠随机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美沙拉嗪)对照组、中药(薏苡仁附子败酱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了空白对照组之外,剩下各组别小鼠以自由饮用3%的DSS溶液,连续5日的基础上,
目的:以冠脉严重狭窄的急性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资料及方法:选取2017年09月-2019年0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海底管道在运输这些资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使运输成本降低,而且使运输过程更加安全。但是管道长时间在海底,难免会受到海水的侵蚀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从而产生泄漏问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一套固定有效的海洋管道检测维修技术,传统的靠电磁波等信号检测的技术准确率较低,且易发生漏检,还需做二次检验,不利于工作的展开。新兴的靠海底光学图像检
目的:(1)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和耳穴压丸干预特发性耳鸣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2)对比耳穴压丸和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干预特发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探究耳穴压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特发性耳鸣患者162例,实际完成15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耳穴压丸组。所有患者均进行
石油开采以及运输过程造成的石油泄漏对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传统物理或化学修复相比,生物修复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节能环保。但实际石油污染的环境中常常伴随有很高的盐度,这些盐会严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造成修复效果大大下降。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筛选得到了一株高效的柴油降解菌株对其耐盐机制以及胞外聚合物的性质与结构进行了探究。(1)由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筛选得到菌株HX-2,通过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