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介的Localand:城市文化复合空间的地方建构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119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文化不断流动、渗透的过程中,地方文化曾一度受到冲击与消减,由此产生的无地方性、同质化等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争论。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各界开始转向对于地方特色的重视,地方文化也逐渐呈现出崛起和扩展的趋势。当前,创造本土与地方的文化实践并将其纳入空间规划,成为城市更新与空间营造的重要方向。Localand坐落于西安市高新区大都荟商业综合体之中,其以本地文化为主题,结合多种领域实践构成在地文化体验,并根据自身情况表述为“城市文化复合空间”,启发了关于传统城市文化空间全新的思考。因此,本文将Localand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从空间媒介化的理论视角切入,分析Localand的媒介形态与意义表达,及其所形成的地方建构。
  首先,本文对城市文化复合空间进行概念阐释,进而论证了Localand以空间媒介化为理论与地方建构之间的合理性。其次,本文从建筑形式、地方业态、怀旧物件三个层面勾勒了Localand的符号化体系,总结出作为城市化产物的Localand其物质空间所营造的地方景观具有混杂特征。再次,通过对人们在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社区活动空间、艺术展览空间、商业消费空间构成了Localand的多重空间意象,而空间中特定的传播、互动形态形成了Localand作为场所的地方精神和地方纹理。最后,笔者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考察了微信自媒体平台所筑构的精神空间,并进一步呈现大众在微博社交媒介中所拓展的数字化实践,进而探究了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对于地方的参与性塑造和生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Localand城市文化复合空间所建构的正是一种空间媒介,在物质空间、空间实践和虚拟空间的交织中传播、承载并形塑了自身的地方意涵:呈现为现代与历史、全球与地方文化的交融态势;并通过大众的日常传播与交往活动建构了追忆怀旧和归属认同的精神家园;与此同时,数字媒介也参与到了Localand的感知、塑造和传播当中,实现了虚、实空间的互构。
其他文献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隐喻,我们的一言一行,皆为隐喻,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是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使用可有效地拉近演讲者与听话者距离,激发听话者认同感和情感的一种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政治会议报告是政治语篇中一种,它同样包含有丰富的隐喻现象,也同样担负着这样的功能。  2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经济交流中的行为常常催生出不同的跨文化关系。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文化休克,甚至是文化冲突等问题,不利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认清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可能的冲突并促成更和谐的跨文化关系至关重要。纵观世界,东西方文化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和英国作为两种文化代表,其差异最为显著。这些差别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
学位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在属性,普遍存在于人们交际中。作为模糊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模糊限制语不仅是人们交际中一种重要的语言选择,也是交际策略的体现。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重点从传统逻辑学、语义学层面逐渐发展到语用学、语篇分析等层面。外交语言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既可以体现一国的对外政策,也是外交发言人用来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模糊语可以帮助外交官在外交活动
学位
话语标记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它能从局部或整体上影响话语的生成与理解,引导或制约人类的交际活动,是说话人明示话语意图的手段,也是听话人推导话语意义的标识。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的核心,也是语言交流的艺术和技巧,对话轮转换中话语标记语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可以提高言语交际效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多以关联理论和连贯理论为基础,从语义、句法和认知角度对口语会话中的
学位
幽默一直以来是一个古老而又热门的研究课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对幽默的研究又扩展到了认知层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联理论。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情景喜剧、综艺节目、电影、小品、相声为语料去解读言语幽默。然而,英语笑话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却很少有人研究,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空缺以及更加全面透彻地解读言语幽默的生成模式和理解模式,有必要从关联理论
学位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迅速崛起,数量庞大的自媒体,借助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媒介特征,自主生产内容并进行传播,海量质量良莠不齐、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由于具有专业素养的传统“把关人”缺失,社交媒体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数量庞大的自媒体内容,呈现出信源不明、碎片化、情绪煽动、事实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后真相特点。随着社交媒体在社会信息
学位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党报和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城市形象建构方面具有其它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城市形象广告版面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运作模式,《人民日报》便成为城市管理者建构和呈现城市形象的权威平台。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为目标媒体,以其近十
学位
互联网时代,作为技术拥趸的同人粉丝,通过对流行文本的剪贴、挪用和重建,将流行文化的衍生作品发布于网络平台,不仅吸引了圈内粉丝的观看,而且以其多样、新颖的表现形态扩大了原文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大众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相关的本土研究多局限于对同人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及其表现形式中的对网络同人文的关注,少有对网络同人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对参与主体的关照。同人粉丝归属于粉丝群体,网络同人是粉丝文化的分支
学位
本研究以声音景观理论为切入点来探讨延安的声音,关注个体、声音媒介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声音研究来说,延安特定的时空背景提供了一个卓有价值的研究基点,它的独特性和典范意义,是在历史的横纵向的对比当中呈现的。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延安时期曾经寓居延安的文人所遗留下来的文本,作为本研究的文本材料。首先,本研究关注他们在延安获得了怎样的听觉体验,并从中探析延安声音景观的独特性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
学位
粉丝文化由来已久,而在2016年“直播元年”开启后,网络视频直播如火如荼,涌现出大量网络视频主播,一些个性鲜明,魅力独特的主播也就随之拥有了大量粉丝,成为视频直播平台偶像一般的存在。粉丝也纷纷围绕主播建立粉丝社群,并通过社群巩固群内人际关系,维护主播形象。本文主要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网络视频主播与粉丝,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通过对互动的考察来分析粉丝对网络视频主播认同的产生与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