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中的隐喻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hb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隐喻,我们的一言一行,皆为隐喻,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是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使用可有效地拉近演讲者与听话者距离,激发听话者认同感和情感的一种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政治会议报告是政治语篇中一种,它同样包含有丰富的隐喻现象,也同样担负着这样的功能。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该报告引起国内外媒体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中国领导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习式”话语风格,尤其是隐喻的大量使用:十九大报告全文分为13个部分,共三万两千余字,其中隐喻使用的数量较十七大、十八大都有明显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隐喻的地方就有381处。
  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以十九大报告为研究语料,从建筑隐喻、人体隐喻、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圆圈隐喻和颜色隐喻来分析报告中的隐喻应用及其功能,探讨习近平在报告中是如何通过隐喻传递其执政思想和治国方略,旨在揭示这些隐喻的使用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
  经分析我们发现:十九大报告中的隐喻具有启示功能、社会功能、修饰功能、说服功能及政治信息的传输功能。另外,隐喻的使用能使讲话更加生动、新颖和委婉,有利于缩短演讲者与观众的距离,有利于演讲者将复杂的执政思想和治国方略传递给听众,便于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建立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英语写作在各种重要考试中一直占有比较高的分数比重,因此设计一份内容效度较高的写作测试题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研究生英语考试”),是全国统一命题的大规模考试,是所有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英语专业考生除外)必须参加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自2010年开始,研究生英语考试分为了英语(一)和英语(二)在难度上,英语(二)比英语(一)小;在写作要求上,英语(一)和英语(二)
学位
托妮.莫里森是蜚声世界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以及瑰丽多彩的黑人传统文化,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露了白人社会中黑人饱含辛酸的屈辱史。《秀拉》与《所罗门之歌》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举奠定了莫里森一流作家的地位。它们分别将创作焦点聚集在黑人女性与黑人男性曲折的成长与觉醒过程,描绘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与独立,不断地与各种困境作斗争,历经千辛万苦的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