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两种林蛙吸虫鉴定及感染调查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蛙是一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野生林蛙作为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目前已经被禁止非法捕捉利用,因此,人工养殖成为林蛙增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林蛙养殖过程中的一些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寄生虫病就是重要的疫病之一,特别是吸虫感染已成为影响林蛙养殖的重要因素。关于蛙类寄生吸虫的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复殖吸虫有12科24属60余种,但是关于林蛙吸虫感染详细情况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从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19个实验点采集人工养殖林蛙1376只,包括黑龙江林蛙1150只和东北林蛙226只。剖检林蛙收集肺脏、膀胱、肠道的吸虫及肌肉中吸虫囊蚴,应用活体观察和装片制作的方式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然后进一步应用核糖体ITS和28S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最后对林蛙感染吸虫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吸虫1912条,吸虫囊蚴若干,隶属于7科7属,吸虫成虫6种,囊蚴2种,分别是嗜血吸虫(Haematoloechus variegatus)、刻体吸虫(Glypthelmins quieta)、日本重盘吸虫(Diplodiscus japonicus)、短肠重盘吸虫(Diplodiscus mehrai)、敦化发状吸虫(Gorgodera dunhua)、拟侧殖属吸虫未定种(Pleurogenoides sp.)、咽口属吸虫囊蚴(Pharyngostomum sp.)和缺咽属吸虫囊蚴(Apharyngostrigea sp.)。吸虫成虫寄生在肺脏、肠道和膀胱,吸虫囊蚴寄生于腿部肌肉和肠壁肌肉。其中嗜血吸虫(Haematoloechus variegatus)和刻体吸虫(Glypthelmins quieta)及咽口属吸虫(Pharyngostomum sp.)囊蚴和缺咽属吸虫(Apharyngostrigea sp.)囊蚴为国内首次检出。调查结果显示林蛙吸虫的总感染率是35.9%,黑龙江林蛙和东北林蛙吸虫的感染率分别是36%和35.84%。最大感染强度为83条。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地点林蛙吸虫感染率不同,差异极显著性(P<0.001),其中双鸭山林蛙感染率最高为62.5%,讷河市的林蛙中未检出吸虫虫体。体重是影响林蛙吸虫感染的重要因素,黑龙江林蛙和东北林蛙不同体重间存在极显著(P<0.001)或显著性(P<0.05)的差异,但不同品种和性别间却没有差异。蛙感染吸虫大多为混合感染,最多一只蛙感染4种吸虫,其中以日本重盘吸虫和短肠重盘吸虫为最主要的混合感染方式。短肠重盘吸虫、日本重盘吸虫两种吸虫在两种林蛙体内均有寄生,除讷河外所有地区均被检出,感染率分别为26.6%和13.15%,因此这两种吸虫为林蛙的优势吸虫虫种。本研究首次对黑龙江省林蛙吸虫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检出6种吸虫和2种吸虫囊蚴,其中2种吸虫和2囊蚴为国内首次检出。日本重盘吸虫和短肠重盘吸虫是黑龙江省林蛙的优势虫种,本研究为黑龙江省养殖林蛙吸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数据。
其他文献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e)可以在500多个作物种类上寄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豆科,如:大豆、菜豆、兵豆、箭舌豌豆、香豌豆和豌豆等。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也是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但目前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未知,导致该病害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本试验通过研究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明确红小豆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及大豆胞囊
线性驱动技术的发展,为气体制冷机技术成为低温超导、空间探测领域的一大主流冷却技术奠定了基础。压缩机作为低温制冷机的动力源,对整个系统最终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线性压缩机是一种自由活塞式的压缩机,它基于电磁振荡原理运行,利用直线电机驱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周期性地实现气缸内气体的压缩膨胀过程。线性压缩机具备结构紧凑、高效节能、易于控制等一系列优点。由于线性压缩机活塞处于半约束状态,其运动相较
学位
高粱靶斑病是高粱叶部重要的真菌病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高粱靶斑病报道较少。高粱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在对高粱病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发生非常普遍且为害严重,疑似高粱靶斑病。本研究采集黑龙江省不同地点高粱病叶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为高粱靶斑病病菌,在此基础上,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病害流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
播种是谷子生产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条播播种方式,但条播作业存在播种密度不均匀,后期间苗劳动难度大等问题。谷子穴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播种作业方式,但目前穴播播种作业的机械较少,对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相关系统的研究也不够完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STM32F101RB单片机为核心,利用上位机与下位机进行数据的连续采集和显示,设计红外光电传感器为主要监测器的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系统,能够对谷子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是我国检疫性害虫,对水稻危害极大,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约30%。本研究对东宁市稻水象甲成虫进行鉴定后,对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寄主植物种类,以及越冬代成虫田间分布型和发生趋势进行调查研究,为控制稻水象甲的种群数量,减轻稻水象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东宁市采集到的越冬成虫,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确定
为获得具有抗(耐)连作障碍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从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试验基地采集连作多年的大豆根际土壤,从中分离、纯化出菌株后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试验初步筛选出促生菌株,对初步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菌株的固氮、溶磷、分泌IAA(3-吲哚乙酸)能力及ACC脱氨酶活性大
针对勺带式马铃薯排种器在以微型薯作为种薯时排种性能差的问题,对种箱内种群的运动状态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设计了一种振动供种限位装置并对装置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两个品种微型薯(大西洋和中薯5号)的基本物理参数、弹性模量和静摩擦系数进行测定。为微型薯仿真模型的建立、仿真试验的进行和关键部件的改进设计奠定基础。(2)基于离散元法,在微型薯物理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勺带式排种装置和微型薯
学位
自1981年3月,自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我国首家物业服务企业以来,经过40余年的持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目前已有14万家企业的规模,逐渐成为协调社区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行业。但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大多只关注终端的物业服务开发,局限于以增加利润为目的的物业服务,而忽视物业的后期管理。本文根据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分析了物业管理前期介入的作用,重点探讨了实施前期介入的可行性,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马铃薯逐渐从粮食作物转变为第四大主粮作物。黑龙江省作为北方马铃薯的重要产地,其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黑龙江省内的马铃薯产业多为人力、畜力进行,在收获薯土分离环节受到人为的因素造成损伤,严重降低了马铃薯的产出效益。在保证薯土分离质量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能够降低损伤效果的马铃薯收获装置,对该装置中抖动轮的振动频率、升运链线速度、倾斜角度进行优化设计,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