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促生菌筛选鉴定及其对连作大豆的促生作用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s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获得具有抗(耐)连作障碍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从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试验基地采集连作多年的大豆根际土壤,从中分离、纯化出菌株后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试验初步筛选出促生菌株,对初步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菌株的固氮、溶磷、分泌IAA(3-吲哚乙酸)能力及ACC脱氨酶活性大小进行测定,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优良促生特性的PGPR菌株,将其组成促生菌剂,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其对连作大豆的促生效果。主要结果如下:第一,从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根际细菌并接种于功能培养基(溶磷、固氮)进行筛选,得到固氮菌112株、溶磷菌52株。将功能性促生菌株进行种子萌发促生试验及苗期促生试验筛选,得到22株具有促生效果的细菌,其中,C27、XC22、C22-1、XC75对大豆的发芽和苗期生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二,试验筛选得到的PGPR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共6种菌属。经对比后最终确定为10株不同菌株。第三,对10株菌株的促生特性进行研究,10株PGPR菌中有9株具有溶磷能力,有效溶磷量范围为0.19~17.49mg·L-1,溶磷能力最强的菌株为XC22;10株菌株具有固氮能力,其中C22-1、XC98菌株固氮能力较强;10株菌株均可分泌IAA,产量范围为17.72~88.21μg·m L-1,产IAA能力最强的是C27与XC98,分别为75.65μg·m L-1和88.21μg·m L-1;10株菌株均具有ACC脱氨酶活性,酶活力范围为0.33~0.67 U·mg-1,其中ACC脱氨酶活性最高的菌株是XC75。第四,选取五株互不拮抗优良促生菌株组成菌剂进行大豆抗(耐)连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剂对连作大豆幼苗的形态、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同时菌剂可增强收获期连作大豆的结瘤能力,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其他文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一直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如今各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即主要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从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注重开发、制定校企特色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三个方面入手为高职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文化生活。随着这些国外作品进入国内,催生了字幕翻译的蓬勃发展。本文以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美剧《致命女人》第二季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分析该作品采用的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提出,传统的制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于虚拟现实的数控仿真技术为生产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控仿真系统采用C/S架构开发方式,且数控仿真系统内部函数繁杂,这就导致了数控仿真系统开发效率不高、普适性不高、兼容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套面向数控仿真系统开发的WebGL开发平台,对现代化数控培训和虚拟制造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WebGL
学位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e)可以在500多个作物种类上寄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豆科,如:大豆、菜豆、兵豆、箭舌豌豆、香豌豆和豌豆等。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也是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但目前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未知,导致该病害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本试验通过研究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明确红小豆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及大豆胞囊
线性驱动技术的发展,为气体制冷机技术成为低温超导、空间探测领域的一大主流冷却技术奠定了基础。压缩机作为低温制冷机的动力源,对整个系统最终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线性压缩机是一种自由活塞式的压缩机,它基于电磁振荡原理运行,利用直线电机驱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周期性地实现气缸内气体的压缩膨胀过程。线性压缩机具备结构紧凑、高效节能、易于控制等一系列优点。由于线性压缩机活塞处于半约束状态,其运动相较
学位
高粱靶斑病是高粱叶部重要的真菌病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高粱靶斑病报道较少。高粱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在对高粱病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发生非常普遍且为害严重,疑似高粱靶斑病。本研究采集黑龙江省不同地点高粱病叶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为高粱靶斑病病菌,在此基础上,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病害流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
播种是谷子生产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条播播种方式,但条播作业存在播种密度不均匀,后期间苗劳动难度大等问题。谷子穴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播种作业方式,但目前穴播播种作业的机械较少,对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相关系统的研究也不够完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STM32F101RB单片机为核心,利用上位机与下位机进行数据的连续采集和显示,设计红外光电传感器为主要监测器的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系统,能够对谷子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是我国检疫性害虫,对水稻危害极大,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约30%。本研究对东宁市稻水象甲成虫进行鉴定后,对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寄主植物种类,以及越冬代成虫田间分布型和发生趋势进行调查研究,为控制稻水象甲的种群数量,减轻稻水象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东宁市采集到的越冬成虫,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