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了翁的实学思想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时期,西蜀大地上崛起了一位继理学大师朱熹之后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私淑朱子,却又不守故常,师承儒家正宗语脉,而亦大胆突破,兼收并蓄。其识力横绝,绝非锢蔽自封者可比,所以凡其所言,大体皆明彻洞达,经世致用,毫无迂腐之气。魏了翁的一生有两大特色:第一,治政戎马,保国安民;第二,为学从教,创办学院。植根于魏了翁经世实践中留下来的累累实果,本文通过“实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评价魏了翁的思想体系,全面揭示魏了翁求实务实、经世济民的思想,以补国民心智,以立当今社会现实关照和道德塑造的实用价值。
  本文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实学之“实”?
  所谓“实学”之“实”,不外乎从三个层面来考量:
  一是,从社会与个人层面上看,既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力求治世之道面向实际、真实不妄,“实”有用于社稷黎民,又强调正心诚意,“实”有益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是,从体与用的关系上看,既要倡明其体之“实”,又要洞晓其用之“实”,可谓是“实体”、“实用”之学。从学术史的角度说,“实体”之学即是性命义理之学,“实用”之学即是经世致用之学,前者是后者的逻辑前提与先行之工夫,后者是前者必然的逻辑结果。
  三是,从现实与理论的要求上看,实学并不是凭空兀出的,它不仪有直面现实的外在属性,着重解决人生与社会的现实问题,更有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因此,片面强调学理之实,或者片面强调致用之实,从根本上讲,都不足以全面阐述“实学”之“实”的本质。
  本文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为“实学”?
  一是,认为“实学”之名是建立在儒家哲学思想基础上一种儒学内部的自我反思、自我定位与自我批评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评价,“实”乃儒学思想的价值旨归。儒家最大的实事莫过于“修己以安百姓”。
  二是,“实学”既包括心性实学,也包括经世实学;既强调内圣工夫要实,又强调外王事功要真。
  那么,在此基础上,本文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魏了翁“实学思想”的三个维度和四个内涵。
  三个维度:实事论-求真务实;笃行论-步步踏实;经世论-邦和民谐。完成了以“心”为万物之本,以“理”为理论根基,以“实”为价值取向的实学建构,以“实”击“虚”,以“实”改制,以“实”治功,以“实”正学,走出了一条正人心、重实行、务实风、崇实学、育实才的治学报国之路。
  四个内涵:讲求实理实风;讲求实言实行;讲求实政实效;讲求实事实功。上承修齐治平的传统理念,下开经世致用的革新思路,既具有传统色彩-以义理治天下,又具有时代精神-振天下趋事赴功之心,更是以躬身践履一以贯之。
  最后,本文勾勒出了魏了翁实学思想三大特色与四大精神。
  三大特色:一是形成了以研经治学、创办学院为手段-以纯化学术之标准、风俗之枢机为保障-以培育实才、蓄养贤俊为目的-以格正人心、正心诚意为根基-以军政修明、纲纪振兴为策略-以强国安民、兴国富民为宗旨的实学思想线路图;二是兼容了心性实学与经世实学;三是打通了内圣之实与外王之真的道路。
  四大精神:一是元典精神;二是求实精神;三是重教精神;四是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
学位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均反映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本文欲在比较性视野中把握他的宗教理论的方法论与研究思路,发掘他宗教观的独到之处与启发性,展示他宗教理论的内部张力,并回答如下的问题:西美尔对于宗教与宗教性的解读为何充满张力?它们各自又在何种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发生联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信仰”和“整合”两个方面来阐释货币与
学位
当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制度、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制度上福特制—后福特制生产的产生及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媒介的兴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时代让渡于消费时代,成为大卫·理斯曼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消费时代区别于生产时代的首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的形成,其次是消费从生产性的消费含义中解放出来,一种非生产性消费逐渐为人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之一,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内涵。解构主义渊源于现象学运动,以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理论旨趣,以延异、踪迹、幽灵等“非概念的概念”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推进和继续发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确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幽灵化共存”和批判精神的继承,必须对比研究
学位
赫拉克利特是早期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确立了世界及其万物永恒变动的宇宙论解释原则。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解释,“火”本原说、万物流变理论、违反矛盾律的对立统一学说成为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三个标签。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对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哲学研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传统解释模式与基本观点进行了清理与批判,从而开启了现代研究的多元维度。  本文认为,永恒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
法家立法的《法经》是唐律的源头,汉以后儒家治理理念逐渐融入了法律之中;经历代发展、演化,对儒家礼治秩序的维护重新成为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所在。此外,中国古代包括亲情之爱、孝、礼等在内的德目也有着特殊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本文的目的即在于从上述具体德目的角度对唐律德法关系加以研究以增进对其德法关系的具体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本文的具体任务是:第一,考察唐律与“礼”的关系。第二,说明唐律是如何对待“血缘亲情”原
学位
对于如何解读休谟的因果性理论,人们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休谟研究者通常将这一理论解释为一种“规则性理论”,即休谟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相似对象之间的规则性接续。20世纪初肯普·史密斯所提出的自然主义解读则主张休谟因果性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强调情感和本能在认知活动中的深层参与和关键作用。这一见解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占据主流,并促使一些学者在80年代提出了对休谟因果性理论的实在论解释。这种实在论解释很快受到一
学位
刘易斯的严格蕴涵理论是现代模态逻辑的实质性起点,在现代模态逻辑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的细节和发展脉络一直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及其相关问题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的论述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论述刘易斯对严格蕴涵概念的定义和解释。论文不仅对刘易斯严格蕴涵思想的先驱——麦柯尔严格蕴涵思想进行介绍,还将阐述刘易斯对罗
学位
本文集中研究宋儒以《论语》、《四书》命名的《论语》诠释著作,主要通过不同时期《论语》诠释文本的深入、系统的探讨,从而理清并展现宋代《论语》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宋代《论语》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指出其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及历史地位。  本文分为宋代以前《论语》学研究概述、北宋时期的《论语》学、南宋时期的《论语》学等几个大的部分。  1、宋代以前《论语》学研究的回顾。在探讨归纳宋代以前《论语》学特点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