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变”与“一”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拉克利特是早期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确立了世界及其万物永恒变动的宇宙论解释原则。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解释,“火”本原说、万物流变理论、违反矛盾律的对立统一学说成为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三个标签。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对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哲学研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传统解释模式与基本观点进行了清理与批判,从而开启了现代研究的多元维度。
  本文认为,永恒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统一性贯穿于赫拉克利特的全部思想内容当中。他从广泛的宇宙论问题讨论开始,坚持宇宙论对哲学问题讨论的基础作用,将变化与统一性抽象出来,作为哲学层面的“变”与“一”的思想原则,并成为其哲学思维的核心观念。本文从现代的多元研究与权威的历史解释之间形成的争议出发,考察二者之间批判与反批判的焦点问题,力图达到如下研究目的。
  首先,考察现代研究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解释框架的批判;其次,对“河流残篇”等文献进行文本的考察与解读,力图厘清赫拉克利特有关“变”与“一”问题的思考;再次,在前述基础上,重新审视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万物流变”、“火”本原、对立面之统一性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违反矛盾律等问题,以及与其变化观相关的知识可能性问题。
  第一章以历史解释与现代批判为核心,介绍现代西方学界在文献整理和思想研究两个方面研究赫拉克利特的总体状况。现代学者澄清了传统解释框架对赫拉克利特文本和思想的一些误植与曲解,但学界还有一部分学者仍然捍卫传统解释模式,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章将围绕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解释、万物流变、“火”本原、对立统一学说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介绍与之相关的成果和学术争议。
  第二章讨论赫拉克利特基于宇宙论提出的变化观。通过对“河流残篇”的释读,论证万物变化也包含了或者说至少不排斥持存性。从宇宙论出发讨论“火”作为变化的象征,说明“变化”是事物自身的转化、生成与消亡,火并不是变化的载体,不能等同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框架中的质料本原。
  第三章讨论赫拉克利特论“一”的思想。“一”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规定性,首先是宇宙论角度的“万物为一”,即世界的整体性;其次是唯一的世界秩序、法则,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必须服从它;再次是作为世界秩序与神圣话语的λoγo(s),λoγo(s)的统一性、普遍有效性就是“一”的最高规定。
  第四章讨论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观点。变化导致了矛盾、对立面的产生、否定与转化,而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变化形式,使得矛盾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性。此外,本章还讨论了亚里士多德以及现代学者对赫拉克利特违反矛盾律所提出的批判,尝试在早期希腊哲学的背景下为赫拉克利特做出辩护。
  第五章立足于变化问题对哲学、形而上学提出的知识论疑难来讨论赫拉克利特的知识理论。分析赫拉克利特根据变与统一性如何探讨知识的可能性,对经验与智慧、私人理解与神性智慧做出的区分,最终阐明赫拉克利特的知识理论其本质是要从变化造成的万物差异之中把握统一性,达到对智慧的理解。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梁赞诺夫的研究都极其薄弱。这位在20世纪初期享誉世界的马克思学家,自1931被罢黜莫斯科马恩研究院院长之职、开除出党后,便完全脱离了学界的视野。作为我国第一篇对梁赞诺夫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本文主要揭示梁赞诺夫毕生的两大历史功绩:第一,梁赞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简称MEGA1)的开创者;第二,梁赞诺夫是旨在
本文尝试探讨了社会保障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得出其基本原则,以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提供依据和标准。现代社会保障的首要伦理依据是正义,只有建立了正义的制度,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保障。社会保障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平等和自由、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冲突。此外,正义与运气也常常是对立的
学位
老子目睹了春秋末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即“天下无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人们应当如何生存以及君主应该如何管理社会等问题。为此,他先观察并反思了“传统”、“世界”和“人”。首先,对“传统”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对西周春秋时期“有为”文化及其相关思想的反思。对此,老子基本采取批评的态度,但也有继承与发展。通过探讨“无为”思想的渊源、老子哲学中的道物关系、君民关系以及
学位
以合理性作为关键概念去理解并进而统合韦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适当并且可能的路向。  合理性是韦伯规定社会行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他那个时代,韦伯既反对将社会学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评判;又反对将社会学等同于历史学,仅致力于对个别的文化性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学乃是追求经验事实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发生,是因由科
20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罗素在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场争论。他们分别作为英国唯心主义和分析哲学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对关系的理解,并相互进行了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两个问题:其一,关系是否是实在的;其二,关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本文力图澄清这一争论。  其中对于问题一,布拉德雷否认关系的实在性,会认为借助关系理解的世界是矛盾的,而实在是没有矛盾的和谐完满的全
学位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
学位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均反映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本文欲在比较性视野中把握他的宗教理论的方法论与研究思路,发掘他宗教观的独到之处与启发性,展示他宗教理论的内部张力,并回答如下的问题:西美尔对于宗教与宗教性的解读为何充满张力?它们各自又在何种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发生联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信仰”和“整合”两个方面来阐释货币与
学位
当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制度、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制度上福特制—后福特制生产的产生及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媒介的兴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时代让渡于消费时代,成为大卫·理斯曼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消费时代区别于生产时代的首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的形成,其次是消费从生产性的消费含义中解放出来,一种非生产性消费逐渐为人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之一,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内涵。解构主义渊源于现象学运动,以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理论旨趣,以延异、踪迹、幽灵等“非概念的概念”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推进和继续发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确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幽灵化共存”和批判精神的继承,必须对比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