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德法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家立法的《法经》是唐律的源头,汉以后儒家治理理念逐渐融入了法律之中;经历代发展、演化,对儒家礼治秩序的维护重新成为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所在。此外,中国古代包括亲情之爱、孝、礼等在内的德目也有着特殊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本文的目的即在于从上述具体德目的角度对唐律德法关系加以研究以增进对其德法关系的具体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本文的具体任务是:第一,考察唐律与“礼”的关系。第二,说明唐律是如何对待“血缘亲情”原则的。第三,弄清唐律是如何对待与“孝”德有关的问题的。第四,探讨唐律在立法上为“忠”德的实现提供了何种途径,并考察唐律如何处理忠、孝之间的冲突问题。第五,考察唐律在刑罚上的平等性问题。第六,考察唐律如何处理情、理、德、法等诸原则同时并存所带来的原则冲突问题,并揭示出唐律立法者在处理原则冲突问题上的“权变”思想。第七,借助于中西德法特点的比较,以进一步凸现唐律德法关系特点。
  本文所采用的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每一个具体的议题下,具体分析唐律中的原始资料,让文本本身说话,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立法者的本意。在此基础上,再综合、提炼出唐律中德法关系的具体特点所在。由于上述方法的采用,本文没有把唐律中的德法关系简单化,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再现出唐律中德法关系的原貌。
  本文的主要成果是,从唐律与礼、亲情、孝、忠以及法的平等性等具体德目之关系的角度入手,具体考察并说明了唐律这一文本中德法关系的具体特点,包括其中所存在的冲突及处理。其要点包括,第一,由于礼律深度结合和律以“十恶”维护礼的“亲亲”、“尊尊”的核心价值,这使得作为文本的“礼”获得了实际上的法的地位;第二,法最大限度地维护作为儒家道德之源的“亲情”;第三,法不只是惩罚个别“不孝”行为,更是以系统化的法律政策来培养“孝德”;唐律中作为政治伦理的“孝”区别于人伦的“孝”,并最终扩展至“忠”。第四,唐律中的“十恶”体现了法家“法的平等性”精神。第五,唐律中的“八议”等规则体现了立法者处理不同原则间的关系的“权变”的思想。
  本文的结论是,首先,与西方的基于理性传统和契约精神的德法关系相比较,唐律的德法关系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具体性的特点。由于中国古代法律儒法思想背景上的特殊性,唐律的德法关系不能归结为某种简单对应的特点,须结合上述礼、情、德、法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才能获得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从上述各具体问题中,可以看到唐律德法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直接性、间接性和全面性三方面的特点。由于“法”与“德”的上述具体而复杂的关系,使得唐律成为一部全面维护伦理道德的法律,并呈现出“道德法”的特点。其次,由于唐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特点,它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性。最后,唐律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具有现实价值;对唐律中的政治伦理特点的认识对社会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探讨了社会保障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得出其基本原则,以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提供依据和标准。现代社会保障的首要伦理依据是正义,只有建立了正义的制度,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保障。社会保障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平等和自由、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冲突。此外,正义与运气也常常是对立的
学位
老子目睹了春秋末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即“天下无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人们应当如何生存以及君主应该如何管理社会等问题。为此,他先观察并反思了“传统”、“世界”和“人”。首先,对“传统”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对西周春秋时期“有为”文化及其相关思想的反思。对此,老子基本采取批评的态度,但也有继承与发展。通过探讨“无为”思想的渊源、老子哲学中的道物关系、君民关系以及
学位
以合理性作为关键概念去理解并进而统合韦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适当并且可能的路向。  合理性是韦伯规定社会行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他那个时代,韦伯既反对将社会学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评判;又反对将社会学等同于历史学,仅致力于对个别的文化性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学乃是追求经验事实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发生,是因由科
20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罗素在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场争论。他们分别作为英国唯心主义和分析哲学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对关系的理解,并相互进行了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两个问题:其一,关系是否是实在的;其二,关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本文力图澄清这一争论。  其中对于问题一,布拉德雷否认关系的实在性,会认为借助关系理解的世界是矛盾的,而实在是没有矛盾的和谐完满的全
学位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
学位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均反映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本文欲在比较性视野中把握他的宗教理论的方法论与研究思路,发掘他宗教观的独到之处与启发性,展示他宗教理论的内部张力,并回答如下的问题:西美尔对于宗教与宗教性的解读为何充满张力?它们各自又在何种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发生联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信仰”和“整合”两个方面来阐释货币与
学位
当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制度、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制度上福特制—后福特制生产的产生及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媒介的兴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时代让渡于消费时代,成为大卫·理斯曼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消费时代区别于生产时代的首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的形成,其次是消费从生产性的消费含义中解放出来,一种非生产性消费逐渐为人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之一,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内涵。解构主义渊源于现象学运动,以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理论旨趣,以延异、踪迹、幽灵等“非概念的概念”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推进和继续发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确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幽灵化共存”和批判精神的继承,必须对比研究
学位
赫拉克利特是早期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确立了世界及其万物永恒变动的宇宙论解释原则。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解释,“火”本原说、万物流变理论、违反矛盾律的对立统一学说成为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三个标签。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对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哲学研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传统解释模式与基本观点进行了清理与批判,从而开启了现代研究的多元维度。  本文认为,永恒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