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易斯的严格蕴涵理论是现代模态逻辑的实质性起点,在现代模态逻辑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的细节和发展脉络一直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及其相关问题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的论述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论述刘易斯对严格蕴涵概念的定义和解释。论文不仅对刘易斯严格蕴涵思想的先驱——麦柯尔严格蕴涵思想进行介绍,还将阐述刘易斯对罗素的实质蕴涵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蕴涵怪论”进行理论分析和批判的基本内容,同时对刘易斯从内涵角度理解蕴涵概念予以论述。
  第二,论文对刘易斯关于严格蕴涵演算的两部重要论著给予全面的解读,以期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关于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之精要,从而为充分研究他的严格蕴涵理论奠定深厚的材料基础;另外,本文在对刘易斯的严格蕴涵系统与罗素的实质蕴涵系统进行对比中发现,刘易斯严格蕴涵系统的建构是以实质蕴涵系统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刘易斯为了克服实质蕴涵的理论缺陷,在严格性和直观性的原则的指导下,他专意引进“必然”、“可能”等模态算子来定义“严格蕴涵”,并以严格蕴涵为初始概念构建了著名的严格蕴涵演算系统。
  第三,论文还从逻辑史的角度论述了蕴涵理论的演进轨迹,概括了从莱布尼兹、布尔等思想家开始的逻辑代数思想的发展线索。本论文研究表明,刘易斯对逻辑代数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其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分析和批判实质蕴涵怪论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蕴涵概念,逻辑代数也因此成为刘易斯进行逻辑形式化分析的工具。
  最后,本论文还从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刘易斯严格蕴涵理论及其对后世所带来的理论影响,并对之作出前瞻性的逻辑思考。
其他文献
以合理性作为关键概念去理解并进而统合韦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适当并且可能的路向。  合理性是韦伯规定社会行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他那个时代,韦伯既反对将社会学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评判;又反对将社会学等同于历史学,仅致力于对个别的文化性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学乃是追求经验事实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发生,是因由科
20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罗素在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场争论。他们分别作为英国唯心主义和分析哲学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对关系的理解,并相互进行了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两个问题:其一,关系是否是实在的;其二,关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本文力图澄清这一争论。  其中对于问题一,布拉德雷否认关系的实在性,会认为借助关系理解的世界是矛盾的,而实在是没有矛盾的和谐完满的全
学位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
学位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均反映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本文欲在比较性视野中把握他的宗教理论的方法论与研究思路,发掘他宗教观的独到之处与启发性,展示他宗教理论的内部张力,并回答如下的问题:西美尔对于宗教与宗教性的解读为何充满张力?它们各自又在何种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发生联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信仰”和“整合”两个方面来阐释货币与
学位
当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制度、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制度上福特制—后福特制生产的产生及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媒介的兴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时代让渡于消费时代,成为大卫·理斯曼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消费时代区别于生产时代的首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的形成,其次是消费从生产性的消费含义中解放出来,一种非生产性消费逐渐为人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之一,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内涵。解构主义渊源于现象学运动,以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理论旨趣,以延异、踪迹、幽灵等“非概念的概念”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推进和继续发展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确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幽灵化共存”和批判精神的继承,必须对比研究
学位
赫拉克利特是早期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确立了世界及其万物永恒变动的宇宙论解释原则。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解释,“火”本原说、万物流变理论、违反矛盾律的对立统一学说成为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三个标签。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对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哲学研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传统解释模式与基本观点进行了清理与批判,从而开启了现代研究的多元维度。  本文认为,永恒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
法家立法的《法经》是唐律的源头,汉以后儒家治理理念逐渐融入了法律之中;经历代发展、演化,对儒家礼治秩序的维护重新成为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所在。此外,中国古代包括亲情之爱、孝、礼等在内的德目也有着特殊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本文的目的即在于从上述具体德目的角度对唐律德法关系加以研究以增进对其德法关系的具体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本文的具体任务是:第一,考察唐律与“礼”的关系。第二,说明唐律是如何对待“血缘亲情”原
学位
对于如何解读休谟的因果性理论,人们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休谟研究者通常将这一理论解释为一种“规则性理论”,即休谟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相似对象之间的规则性接续。20世纪初肯普·史密斯所提出的自然主义解读则主张休谟因果性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强调情感和本能在认知活动中的深层参与和关键作用。这一见解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占据主流,并促使一些学者在80年代提出了对休谟因果性理论的实在论解释。这种实在论解释很快受到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