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都是我国社会热衷讨论且常议常新的话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下降的换挡期,且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体量庞大,经济增速下滑会具有相当的惯性。为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将由以往的经常突破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因而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变得至关重要。经济增长离不开社会企业发展,而企业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公司自有资金一般无法满足其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公司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适合企业经营的规模经济状态。企业对于资金的筹集就是融资,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成本高低关系到我国企业活跃度,与经济增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宏观上,融资可以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去定义。融资规模从社会融资总额的数值上有着直观而清晰的呈现,而融资结构是不同融资渠道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融资渠道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关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讨论一度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以往很多学者对这两类融资渠道进行过研究,但多数停留在对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优缺点的比较和渠道融资金额比例关系的讨论,未曾对多种融资渠道构成的融资结构有过量化的定义和分析。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关于耦合现象的定义,加以引申拓展,引入“融资耦合”概念,并采用熵值法构建融资耦合度指标。在计算我国省际融资渠道熵权和融资耦合度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融资耦合、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动态效应。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融资耦合、融资规模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以及三者间的相关关系。从分析原因的角度,探究融资耦合是否是经济增长变动的原因,并探究融资规模是否是融资耦合和经济增长变动的原因,以及三者之间的影响途径,进而说明三者之间的联系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省际融资耦合度并不均衡,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实际融资额与融资结构的匹配度依次下降;(2)融资耦合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融资规模增加也能通过提高融资耦合度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融资耦合有抑制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各自区域融资渠道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融资环境,通过提高融资耦合度、优化融资规模及多元化融资渠道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动态调整融资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融资耦合的抑制效应。本文研究中选择了融资耦合这一独特的视角,是因为尽管国内外关于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著述颇丰,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国内或者国与国之间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宏观比较,将融资结构中观化至区域层面并进一步细分渠道开展量化分析做出的研究还相当少。这一方面固然是中观数据搜集处理的复杂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涉及到不同融资渠道耦合的相关原理而增加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难度。本文避轻就重,在区域融资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虽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仍然得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