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民事虚假诉讼频发。针对这一现象,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第112条的强制措施以及第三人撤销之诉等一系列措施。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对虚假诉讼问题高度重视,但是,从司法实践的状况来看,虚假诉讼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对316份裁判文书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涉及虚假诉讼行为的案件存在以下现象:第一,通过再审程序认定虚假诉讼行为的案件占据多数;第二,虚假诉讼现象频发于几个领域,民间借贷领域是“重灾区”;第三,部分虚假诉讼行为的确认得益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参与;第四,法院对虚假诉讼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驳回诉讼请求,而对当事人罚款的情况占少数;第五,虚假诉讼行为人主要通过调解程序获取裁判文书。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规制虚假诉讼行为存在识别难、查证难、救济难等诸多困境。首先,虚假诉讼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检察机关获取虚假诉讼的线索的渠道有限,法院也很难在第一时间作出识别,虚假诉讼行为的识别难度较大。其次,囿于“案多人少”的司法现状,法院缺乏足够的人力与技术支持,致使查证虚假诉讼行为不力。最后,在虚假诉讼的救济上,第三人撤销之诉没有发挥实际应有的作用,因未规定虚假诉讼行为是侵权行为,案外第三人在寻求赔偿时缺乏法律依据。造成以上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立法方面。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诉讼中当事人的自认限制太少;调解制度不尽合理,对案件的调解没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调解制度中的“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容易被规避;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制裁不足,行为人的违法成本较低;同时受虚假诉讼侵害的案外人寻求救济的途径受阻。二是司法层面。法院过度采用调解结案,致使虚假诉讼行为有机可乘;三机关配合不足,无法形成打击虚假诉讼行为的合力;民刑衔接机制不畅,无法及时打击虚假诉讼行为人和救济案外第三人。三是检察监督方面。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位、方法阙如,存在发现线索方式单一、调查手段缺乏刚性、滞后性等不足之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规制虚假诉讼行为的运行实践,从问题出现的原因出发,给出相应的对策。在立法层面,一是通过立法来规定自认的限制情形,以此来限制当事人的虚假自认;二是完善调解制度,法官进行调解必须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调解书也要参照裁判文书有条件的上网公开;三是提高虚假诉讼的违法成本,对虚假诉讼的参与人都做出处罚规定,提高罚款金额,加大对虚假诉讼当事人的惩戒;四是引入诈害防止的第三人诉讼参加制度,赋予受虚假诉讼侵害的案外人参加本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权利,以此来增加庭审的对抗性,使得法官及时发现虚假诉讼的事实;五是允许受虚假诉讼侵害的案外人提出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实现对案外第三人的救济。其次是司法层面,一是完善法官管理制度,降低调解率等量化指标;二是建立诉讼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公检法三家的信息共享;三是完善民、刑衔接程序。最后是加强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的监督,拓宽发现虚假诉讼案件线索的渠道,强化诉中检察监督,并完善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增加检察机关调查手段的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