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在我国主要为腹泻型IBS(IBS-D)。本病诊断依据罗马标准,腹痛和腹部不适是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我国IBS患者有22.4%~84.3%仅有腹部不适而无腹痛;罗马Ⅳ将“腹部不适”从IBS的诊断标准中删除,对我国IBS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尚不清楚腹痛和腹部不适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本研究目的是:①通过认知访谈了解我国IBS-D患者对腹痛和腹部不适的认知并比较二者临床表现特点;②比较仅有腹痛和仅有腹部不适的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差异,比较二者结肠黏膜肥大细胞和特异性神经纤维、静息态脑区活动性,从外周和中枢机制探讨IBS-D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材料与方法 连续纳入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且发作频度至少每周1日的IBS-D患者,所有受试者排除了明显焦虑、抑郁。通过认知访谈调查患者对腹痛、腹部不适的认知,根据访谈后患者确认的与排便相关的腹痛、腹部不适将患者分为腹痛组、腹部不适组、腹痛和腹部不适组。认知访谈后问卷调查患者腹痛、腹部不适的特点以及肠道外症状、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和诊疗情况,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示,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肠道主要症状计分评估IBS严重程度,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0L)评估生活质量。进一步纳入程度为中重度(VAS≥4分)的腹痛组和腹部不适组IBS-D患者进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采用恒压器检测直肠敏感性;活检乙状结肠黏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肥大细胞(MC)总数和活化MC、双重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神经纤维(抗PGP9.5标记)、抗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和抗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IR)神经纤维面积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测脑区活动性,采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结果 共纳入80例IBS-D患者接受认知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60例自我报告有与排便相关腹痛,大多数(42/60,70%)将腹痛描述为肠道绞痛、痉挛;45例自我报告有与排便相关腹部不适,近半数(22/45,48.9%)认为腹部不适是一种无法描述、说不上来的难受,部分患者对腹部不适有多种描述,13.3%认为腹部不适是腹痛或轻微腹痛。认知访谈后所有自我报告有腹痛的患者均确认存在腹痛,而26.7%自我报告有腹部不适的患者确认并无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根据认知访谈后确认的症状分组:腹痛组47例,腹部不适组20例,腹痛和腹部不适组13例。腹部不适组以男性患者为主(80%),腹痛组患者腹痛程度较腹部不适组患者腹部不适的程度为重(4.9±1.3和3.7± 1.0,P=0.001),两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部位分布、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IBS-SSS评分、肠道主要症状计分、合并其他部位疼痛症状比例、IBS-QOL得分和诊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共有26例中重度IBS-D患者(腹痛组16例,腹部不适组10例)和12例健康对照者的研究资料纳入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分析(腹部不适组乙状结肠黏膜检测为8例)。IBS-D患者直肠感觉阈值低于健康对照,50%(13/26)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腹部不适组内脏高敏感比例高于腹痛组(90%比25%,P=0.001),其初始便意和持续便意阈值低于腹痛组患者(P=0.010;P=0.046),且初始便意阈值与腹部不适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648,P=0.043)。腹痛组IBS-D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总数与腹部不适组、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活化MC数、MC活化率高于健康对照组,MC活化率与直肠感觉中最大耐受阈值呈负相关(r=-0.555,P=0.039);腹痛组乙状结肠黏膜抗TRPV1-IR 阳性和抗SP-IR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腹部不适组比无显著差异,其抗SP-IR神经纤维面积与腹痛程度呈正相关(r=0.499,P=0.049),与排便急迫感阈值呈负相关(r=-0.519,P=0.048)。在腹部不适组患者,上述指标与临床症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静息态,腹痛组、腹部不适组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三组间脑区活动性存在差异的部位有右侧内侧颞叶、右侧枕叶、右侧颞中回、右侧腹外侧前额叶(RVLPFC)和背侧前扣带回(dACC)。腹痛组患者RVLPFC活动性较腹部不适组高(P=0.000),且该脑区的平均低频振幅(mALFF)值与患者最大耐受阈值呈正相关(r=0.520,P=0.047);腹部不适组患者dACC和右侧颞中回的活动性高于腹痛组(P=0.005;P=0.000)。结论 我国IBS-D患者能够准确体验和报告腹痛,对腹部不适的感受和描述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腹痛和腹部不适是两种不同的症状,但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特点。仅有腹部不适的IBS-D患者内脏高敏感现象更加突出,内脏高敏感与患者腹部不适症状产生和持续有关。乙状结肠黏膜MC活化、与疼痛相关的神经纤维增多及其与内脏高敏感关联性提示肠道黏膜炎症-免疫-神经机制在腹痛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调控疼痛及其相关情绪的脑区(RVLPFC)活动性增强参与腹痛的产生,而腹部不适的产生主要与负责复杂认知功能和恐惧情绪调节的脑区(dACC)活动性增强有关。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背景及目的:尽管术中自体血回输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但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者仍不能完全避免输注异体红细胞。本研究旨在了解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评价其合理性,以及了解此类患者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资料。估算手术结束时将自体红细胞回输完毕后的理论血
研究背景脂肪抽吸术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经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脂肪抽吸术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手术。然而,其手术并发症甚至是致死性并发症仍然时常发生。经过规范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整形外科外科医师对于脂肪抽吸术的安全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术者在脂肪抽吸术手术过程中,通过双手对皮下脂肪和吸脂针的感知,引导吸脂针寻找准确的吸脂层次,并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抽吸次数并保持轻柔的操作。训练
第一部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目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功能障碍引起的股骨头微循环障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来自激素性ONFH和股骨颈骨折患者的BMECs,比较两个群体BME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最常见最多发的骨关节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一般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高,其最主要的病理在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硬化,且软骨受损后本身再修复能力不足,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导致大量晚期OA患者关节功能受损,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兴证据表明,小分子核糖核酸(Mic
一、研究背景腰背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类正常日常生活。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髓核细胞及分子水平异常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既往研究报道miR-150-5p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低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长非编码RNA PART1及LINC011
第一部分目的:描述中国人群中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pAL)的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初治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0例pAL患者,在2007年至2014年之间和2015年至2019年之间,分别确诊了 168例(25.5%)和492例(74.5%),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363)个月和9(1-23
背景和目的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APS的诊断采用的仍为2006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其中临床标准只纳入了血栓事件和病理性妊娠两项。血小板减少是除上述两项表现外最为常见且重要的APS临床表现之一,近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将血小板减少加入APS分类标准中。然而APS相关血小板减少仍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如AP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何临床特征,与APS临床表现
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重症哮喘患者呼吸道症状重,常有持续的气道高反应性、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及严重的气道重塑,是哮喘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支气管热成形术(BT)是一种应用于哮喘领域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可利用射频能量消融气道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探讨BT对重症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并研究气道反应性和
目的:调查老年社区居民衰弱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与社区老人衰弱和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索多种类型生物标志物组合对衰弱诊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北京某老年社区230位居民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75岁;(2)慢性病及功能状态稳定,无急性疾病情况;(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重度失能,日常生活能力(ADL)<4分;(2)
研究目的观察应用艾塞那肽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是否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