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脂肪抽吸术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经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脂肪抽吸术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手术。然而,其手术并发症甚至是致死性并发症仍然时常发生。经过规范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整形外科外科医师对于脂肪抽吸术的安全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术者在脂肪抽吸术手术过程中,通过双手对皮下脂肪和吸脂针的感知,引导吸脂针寻找准确的吸脂层次,并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抽吸次数并保持轻柔的操作。训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脂肪抽吸术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经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脂肪抽吸术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手术。然而,其手术并发症甚至是致死性并发症仍然时常发生。经过规范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整形外科外科医师对于脂肪抽吸术的安全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术者在脂肪抽吸术手术过程中,通过双手对皮下脂肪和吸脂针的感知,引导吸脂针寻找准确的吸脂层次,并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抽吸次数并保持轻柔的操作。训练和经验不足的医师则可能引起脂肪抽吸术的医源性并发症。然而,由于脂肪抽吸术为小切口微创手术,术者在盲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操作空间十分狭小,没有有效的方法对手术操作进行记录和测量。同时,操作时吸脂针走行方向和力度都依赖术者的手感,这种手感难以描述与传达。目前对于脂肪抽吸术手术技能的客观评价研究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缺乏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脂肪抽吸术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手术操作研究方法,探索该研究方法在脂肪抽吸术的手术操作分析和手术操作培训的应用,为脂肪抽吸术手术技能的客观评价标准的奠定工作基础。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通过搭建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记录系统,建立一种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的研究方法。2、通过临床数据采集,初步探讨脂肪抽吸术操作中的吸脂针运动各项参数对于吸脂效率的影响。3、通过搭建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评价该系统应用于医学生脂肪抽吸术教学的效果。研究方法1、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进行脂肪抽吸手术的女性患者18名,年龄23-49岁,平均37岁。吸脂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腰部。采集并分析两名有经验的脂肪抽吸术术者的手术操作数据。两位术者分别抽吸患者吸脂区域的左侧和右侧,采集吸脂针运动数据和力数据,测量这段时间吸出的脂肪量,分析吸脂针运动的幅度、频率、前进阻力,并对比两位医师的吸脂效率。2、选择在读的无脂肪抽吸术手术经验的医学研究生30人,平均分为两组。传统培训组,受训者在仿体上训练操作,教师在一旁传授讲解示范培训;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在自主研发的模拟训练系统上自行操作练习培训。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分别要求两组受训者在模拟训练系统上进行脂肪抽吸术模拟操作测试,记录两组的吸脂针阻力、吸脂针加速度和手术均匀程度,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1、术者A的平均吸脂效率为19.20ml/min,术者B的平均吸脂效率为15.27ml/min,前者吸脂效率明显高于后者,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幅度分别术者A为11.43cm,术者B为10.00cm,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频率分别为2.14Hz和2.19Hz,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吸脂针运动的平均前进阻力分别为9.35N和8.20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脂针运动的平均侧向阻力为5.64N和5.53N。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训练后在阻力评价和加速度评价上显著改善(P<0.05)。手术均匀程度评价上,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训练后手术覆盖角度显著扩大(P<0.05),两组受训者训练后手术区域均分布更均匀、更加居中(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的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记录系统,提供了记录和分析吸脂术手术操作的创新的研究方法。在临床采集的吸脂针的运动参数中,更长的平均运动幅度和更大的平均前进阻力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吸脂效率。2、本研究中建立的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是评价脂肪抽吸术操作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通过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脂肪抽吸术操作培训,能有效提升受训者技能水平。相比于传统模式的脂肪抽吸术教学,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具有实时反馈、数据直观的特点,加强了受训者对于操作动作和施力的理解,有效改善了运动信息和力学信息所能监测的错误动作。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自体脂肪移植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一项常用技术,但移植脂肪的保留率受到个体差异、技术操作、受区部位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基因治疗或添加脂肪干细胞、基质血管成分等可一定程度地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效果仍不理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具有自体取材、制备简单、富含生长因子、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可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已应用于促进骨再生及创面愈
背景:睾酮在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睾酮会有所降低,但也有少数患者的外周血睾酮水平未低于正常范围。男性不育症中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主要还是依赖经验性的药物治疗,其中补充雄激素或其衍生物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疗法。此外,药物治疗在特发性男性不育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且相对简单,同时与自然生育的期望更为符合,因此更易于被医患双方接受。目的: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移植术目前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广泛被应用,已经成为主流的填充方法之一,术后出现的钙化结节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结节尤其易发生在大容量脂肪移植术后,如脂肪移植隆乳术后,这类钙化结节可能干扰与某些肿瘤的诊断、降低患者满意度,故成为脂肪移植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临床中会用一些技术改进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结节的发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而且目前此类钙化结节的形成机
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本质是胶原形成与分解代谢间的速率不平衡。作为损伤修复的先行者,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愈合与再生过程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证实,巨噬细胞长期异常的极化状态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状态下,巨噬细胞表达大量促纤因子,引发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的纤维化。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olony
背景:晚期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冠心病相关研究中样本量有限,且该类人群冠心病症状表现多样、不典型,进展隐匿[1],因为病死率和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高基线风险,往往使临床医生对其血运重建的决策陷入困境[2]。这一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群的
目的:①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辅助定位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应用。②对比研究便携式超声多普勒(hand-held Doppler,HHD)与ICGA在多种类型穿支皮瓣中定位穿支血管的准确性,并尝试探讨、比较两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位置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③
目的: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是实现脂肪组织再造的关键,对于利用组织工程修复巨大创面、乳房缺损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ADSCs的成脂分化认识尚未十分清楚,实际应用中存在转化效率低,再造脂肪组织存活率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AD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基因芯片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探求与ADSCs成脂分化可能相关的基因,并进一步对其功能进行验证,以促进脂肪组
新中国民事检察经历了三个时期:前十年是以苏联为师的时代背景下确立,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随同民事审判权的边缘化而中断。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间,民事检察以先试验再立法的方式,从一般条款落地为各项具体制度,主旋律是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对立统一关系。近年来,检察职能有了较大的发展,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体现出检察权、审判权、行政权治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协作关系。
研究背景:FBN1基因与多种肌肉骨骼系统发育缺陷或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相关。最为常见的是FBN1突变导致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该病是一种结缔组织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为2-3/100000,其典型的临床表型特点为:(1)肌肉骨骼系统改变,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等;(2)心血管系统异常;(3)眼部改变。除MFS之外,临床上还常见到一些具有马凡样特征的疾病,往往
第一部分: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背景及目的:尽管术中自体血回输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但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者仍不能完全避免输注异体红细胞。本研究旨在了解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评价其合理性,以及了解此类患者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资料。估算手术结束时将自体红细胞回输完毕后的理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