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然而,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无疑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引进外来文化或传播本国文化。翻译既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又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纵观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情况,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我国文学作品的译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就那些已被翻译的作品来说,其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也不容乐观。为弄清并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将以童明所译木心小说《空房》为例,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译者选取的原语文本的特色以及制定的翻译策略来考察该翻译活动是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遵循跨文化传播的规律,达到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以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借鉴。 经过深入的研究,作者发现:首先,在该翻译活动中,译者童明选取了既蕴含丰富人文内涵,又具有世界性美学思维的木心小说作为其“传播的材料”;其次,在制定翻译策略时,童明先生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样的“编码”方式既保留了中国的特色文化,又照顾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上因素保证了译本的顺利传播和接受。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它给中国文学“走出去”带来的启示是:海外华人译者因其精通英汉双语及中西文化,又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其在译介和传播中国文学作品时存在明显的优势。因此在选择“传播者”时,我们应该考虑海外华人译者这一群体。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和世界性,并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