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节能技术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手段,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民用和工业建筑中,自然通风的应用条件包括室内热源温度、人员活动特征及人对热环境的需求等存在显著不同,导致相应的热环境评价方法差异较大。其中民用建筑中室内热源温度较低,人员活动强度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热环境评价以舒适性为依据,如学校教室、办公室等;而工业建筑室内热源温度一般较高,人员活动强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短,热环境评价以健康性为依据,如工业厂房、热车间等。针对室内热源温度差异提出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是自然通风建筑优化设计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对不同热源温度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特性、人员主观热感受及热环境评价模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为了给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论文分别以学校教室和工业厂房作为典型低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和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通过现场测试对其室内热环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教室室内空气温度为23.7℃~25.4℃,平均辐射温度略高于空气温度,两者差值为0.4℃~0.6℃,热环境参数可接受;工业厂房室内空气温度为35.4℃~37.0℃,平均辐射温度明显高于空气温度,两者差值为0.8℃~5.3℃,热环境参数部分时间不可耐受。因此,低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与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特性差异较大,前者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较小,而后者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较大。针对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较大问题,论文结合实验测试及主观问卷调查研究了自然通风房间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对受试者心理主观热感受的影响。结果显示:轻劳动强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论文从受试者心理角度得到的高温未适应者可耐受的WBGT值基本等于ISO7243及GB/T 17244从受试者生理角度得到的WBGT限值,受试者主观热感受随着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的增大均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并当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等于0.7℃或1.0℃时,受试者主观热感受随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的变化率发生改变。为了合理地评价低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论文分别考虑室内人员期望及自适应性的影响,基于SET模型建立了两种自然通风建筑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SET扩展模型及SET自适应模型,结果显示:当空气速度分别为0~0.2m/s及0.2~0.8 m/s时,SET扩展模型的扩展系数和SET自适应模型自适应系数分别为1.330~1.363及-0.195~-0.213,两种模型预测的人体热感觉与实测结果的偏差基本不超过25%。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SET模型的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参数受室内空气速度影响较小,可以更精确的预测低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中人体热感觉。为了使室内WBGT指标方便应用于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及设计,论文考虑了空气层温度对棉芯表面蒸发散热的影响,基于室内热环境标准参数建立了室内WBGT预测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当实测WBGT变化范围为24℃~30℃时,本文建立的模型计算最大绝对误差为1.1℃。因此,本文提出的室内WBGT预测模型比较合理,可以更精确的预测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室内WBGT值。为了对本文提出的不同热源温度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论文以典型低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及高温热源自然通风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FD数值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办公房间热环境预测集总参数模型和工业厂房热环境预测分布参数模型,采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评价了不同自然通风参数下室内热环境舒适健康水平。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不同热源温度下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能够合理、方便地评价室内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