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中性人性论”与“道德人性论”之争及其解决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的人性概念在他的教育学、历史学以及宗教学著作中都有出现,但是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示的含义不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含义是设定任意目的的人性和作为目的自身的人性。因此学界出现了对人性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中性人性论和道德人性论。中性人性论认为康德的人性是设定目的的能力。道德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是道德能力或者善良意志。这似乎造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性理解。笔者通过对康德“人性”文本的研究,发现康德的“人性”概念出现在两个世界,一种指的是经验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各种区别于动物本能特征的特性,这是经验世界的人性,也就是中性人性论所主张的设定目的的能力的人性。另一种指的是应该被当作目的自身的人性(这时它就成为了人格性),这是本体世界的人性,也就是道德人性论所主张的作为道德能力或者善良意志的人性。但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经验的人性是本体的人性的必要经历过程,本体的人性是经验的人性的最终使命。因此,两种解读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分别解读的是康德的经验世界的人性和本体世界的人性。虽然说本体世界的人性可以指导经验世界的人性,但经验的人性永远无法到达本体的人性。因为在康德看来,本体和现象之间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他文献
“义”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孟子之前,“义”包含德性与规范两个层面的含义,孟子沿用了“义”的德性之意与规范之意,并对两者进行了融会贯通,指出德性之“义”是规范之“义”的内在基础,规范之“义”是德性之“义”的外在表现。德性之“义”与规范之“义”可以贯通的关键是,将“义”纳入内在的羞恶之心中,孟子通过与告子辩论指出,“义”若落于心外,则无法彰显人的价值。孟子从舍生取义之抉择中昭示人本有“义”之
学位
章太炎藉“齐物”以观察名相而会之一心,名相依藏识中种子而起,然人我、法我是名相所依止的大地,众生因有我法二执,并产生万障,从而流转生死。破人法二执是“齐物”思想能否建立的根本前提,章太炎先说丧我,空其名相,破除以人法、彼此、是非、见相为对待的分别;而后破法执,明万法由心所现,识有境无,在究竟义上识亦非实有。章太炎以“内圣外王之道”和“自悟悟他之本”为齐物哲学两大俗谛要义,复以“文野异尚”和“天倪为
学位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明中期儒者,有“文圣人”的美誉,对儒学、佛老、易学均有独到的研究。顺渠论学,综摄儒、释、道三教,然其根本立场仍持儒家“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止至善”之学。顺渠曾先后师事王阳明与湛若水,并与朱子学者魏校等人过从甚密。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顺渠在理气论方面主张理气为一;于心性论则强调心性之别;工夫论上,顺渠既力倡“格物”以止至善,亦重视于日用伦常间笃志力行。迄
学位
效果历史意识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看法是其被诟病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的根源,施特劳斯站在批判现代性的立场上揭露了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在逻辑上和普遍性上的疑难,贝蒂、赫施站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上认为伽达默尔陷入了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效果历史意识作为“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对历史客观主义和方法论解释学的超越,奠基于海德格尔生存论本体论,却看似缺乏一种落到实处的方法论,和无从觅迹的逻辑普遍性。本文立足于政治
学位
《性自命出》的“心”论不同于孟子的心性论,对于儒家心性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性自命出》年代相前后的文献,也曾出现过“心术”概念,可以推测,“心术”应当是时人理解“心”的角度之一。简文“心”论,更应称为“心术”,是儒家心性论的早期形态。本文从“心术”的角度对简文思想进行梳理。具体而言,在简文性-情-道-教的逻辑序列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暗含着“心”的来源,“心”与“
学位
胡瑗是北宋复兴儒学、开创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朱子所评价的“言易之极纯者也”。胡氏易学思想主要记载于《周易口义》,此书作为现存宋代最早的义理派易学著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研究对胡瑗易学阐述纷杂。本文试图从胡瑗易学特征、对“易”的界定、政治思想三个部分,深入《周易口义》文本,辅以胡瑗对现实政治的关照,对胡氏易学进行深入探析。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其一,胡瑗易学的特征,是“以义理为宗”。经由点勘经
学位
列奥·施特劳斯在政治哲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他的隐微解释学思想也值得研究。隐微作为与显白相对立的概念,从表面上看来,指的是一种自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被广泛使用的特殊写作技巧。出于免遭迫害,教育俗众和维持城邦共同体的目的,文本作者们利用这种技巧在同一个文本中向不同的读者传达不同的教诲。在笔者看来,隐微写作与人的生存本性相关联,人在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思与行、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对立统一体,这就决
学位
理解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未来森林管理和双碳政策的落实。本文基于采自吕梁山南端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树轮样本建立了标准树轮宽度年表。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树轮年表对研究区3—7月土壤湿度(r=0.60,P<0.01,n=37)、5—6月平均最低温度(r=-0.37,P<0.01,n=63)和5月降水量(r=0.31,P<0.05,n
期刊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的实施,文化出海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创新并走向世界舞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非遗面塑为研究对象,分析非遗面塑发展现状及出海可行性,探究非遗面塑文化产品创新策略,构建非遗面塑的海外传播策略,目的是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海外消费者了解中国非遗面塑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期刊
胡塞尔建立现象学的初衷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不仅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要求,而且能为已有的一切科学提供确然的认识论基础。既然是奠基性的哲学,现象学就必须建立在一个绝对清晰的起点上。要寻找这个绝对确然性的起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为胡塞尔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典范。在笛卡尔不可怀疑的“我思”的确立中,胡塞尔看到了一种可以为现象学所用的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认识态度。在此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