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易学析论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瑗是北宋复兴儒学、开创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朱子所评价的“言易之极纯者也”。胡氏易学思想主要记载于《周易口义》,此书作为现存宋代最早的义理派易学著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研究对胡瑗易学阐述纷杂。本文试图从胡瑗易学特征、对“易”的界定、政治思想三个部分,深入《周易口义》文本,辅以胡瑗对现实政治的关照,对胡氏易学进行深入探析。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其一,胡瑗易学的特征,是“以义理为宗”。经由点勘经传、象辞皆为明理而设,可知,以义理为宗本质上是以儒家义理为宗;其二,胡瑗释“易”为“变易之道,天人之理”。《周易口义》中关于变易的思想,可概括为“变易之道,天人之理”,并通过“变易之道”、“知时达变”、“天人之理”三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探究;其三,胡瑗易学的政治思想乃“明体达用”,“明体达用”是以“圣人之道”为基础而言,“圣人之道”包括“体”、“用”、“文”三个部分。“体”是心之思虑所包含的五常百行,即仁义礼智信、孝悌忠顺等品性;“用”乃施用五常百行于外,表现为政教礼义等治国手段;“文”为记载“圣人之道”的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胡瑗对理想政治格局的描述,表现为笃实的才德修养和君臣共治天下的格局。君子当以正统儒家思想修身,实现参与政事、沾溉万民的目标。君臣之间最重要的是实现君臣共治,其中,胡瑗既对君主、臣子的职责进行阐释,也对君臣关系进行解读。民众乃国家成立的根本,君臣共治本质上是对民众进行管理。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的贪婪统治,自动化机器的发展与社会物质条件的丰盈并没有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福利,意大利自治主义者组织起广泛民众对此进行了多次反抗运动,这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性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维尔诺继承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一般智力的思考。在以非物质劳动为经济重心的后福特主义时代,必要劳动的剩余使资本更加肆虐地转向对个体一般智力的隐性剥削,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
学位
目的 了解天津市红桥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区卫健委组织成立现场调查队伍,选取天津市红桥区14所学校(4所小学、2所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职专和4所幼儿园)4 068名儿童青少年现场近视筛查。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纸版各类数据均采用交叉双录的方式进行。区疾控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可靠性检验,经对双录数据库对比及一致性检验
期刊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肾虚血瘀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2 h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照组分别为(4.6±0.9)分
期刊
哈特穆特·罗萨作为霍耐特的弟子,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关注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以速度作为研究的理论核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在现代社会,不论是生活还是休息,人们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忙碌的生活围绕着一些联结在一起的时间点展开,时间作为衡量事务进程的一个标准使人们的生活片段化。对于人们而言,日常生活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就目的而言,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人们实现美好理想生活的历
学位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体行动的困境自古希腊以来就备受关注,奥尔森正式研究这一困境并提出集体行动困境理论。奥尔森从理性人出发,论证集体行动的逻辑,并试图从行动者个人层面找到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奥斯特罗姆则以制度规制为逻辑起点,提出多中心的制度建构路径,并发展出多中心治理理论。受奥斯特罗姆启发,学界开始转变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聚焦于多中心治理理论。首先,本文通过对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阐释,梳理解决集
学位
“义”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孟子之前,“义”包含德性与规范两个层面的含义,孟子沿用了“义”的德性之意与规范之意,并对两者进行了融会贯通,指出德性之“义”是规范之“义”的内在基础,规范之“义”是德性之“义”的外在表现。德性之“义”与规范之“义”可以贯通的关键是,将“义”纳入内在的羞恶之心中,孟子通过与告子辩论指出,“义”若落于心外,则无法彰显人的价值。孟子从舍生取义之抉择中昭示人本有“义”之
学位
章太炎藉“齐物”以观察名相而会之一心,名相依藏识中种子而起,然人我、法我是名相所依止的大地,众生因有我法二执,并产生万障,从而流转生死。破人法二执是“齐物”思想能否建立的根本前提,章太炎先说丧我,空其名相,破除以人法、彼此、是非、见相为对待的分别;而后破法执,明万法由心所现,识有境无,在究竟义上识亦非实有。章太炎以“内圣外王之道”和“自悟悟他之本”为齐物哲学两大俗谛要义,复以“文野异尚”和“天倪为
学位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明中期儒者,有“文圣人”的美誉,对儒学、佛老、易学均有独到的研究。顺渠论学,综摄儒、释、道三教,然其根本立场仍持儒家“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止至善”之学。顺渠曾先后师事王阳明与湛若水,并与朱子学者魏校等人过从甚密。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顺渠在理气论方面主张理气为一;于心性论则强调心性之别;工夫论上,顺渠既力倡“格物”以止至善,亦重视于日用伦常间笃志力行。迄
学位
效果历史意识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看法是其被诟病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的根源,施特劳斯站在批判现代性的立场上揭露了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在逻辑上和普遍性上的疑难,贝蒂、赫施站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上认为伽达默尔陷入了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效果历史意识作为“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对历史客观主义和方法论解释学的超越,奠基于海德格尔生存论本体论,却看似缺乏一种落到实处的方法论,和无从觅迹的逻辑普遍性。本文立足于政治
学位
《性自命出》的“心”论不同于孟子的心性论,对于儒家心性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性自命出》年代相前后的文献,也曾出现过“心术”概念,可以推测,“心术”应当是时人理解“心”的角度之一。简文“心”论,更应称为“心术”,是儒家心性论的早期形态。本文从“心术”的角度对简文思想进行梳理。具体而言,在简文性-情-道-教的逻辑序列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暗含着“心”的来源,“心”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