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齐物”思想试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5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太炎藉“齐物”以观察名相而会之一心,名相依藏识中种子而起,然人我、法我是名相所依止的大地,众生因有我法二执,并产生万障,从而流转生死。破人法二执是“齐物”思想能否建立的根本前提,章太炎先说丧我,空其名相,破除以人法、彼此、是非、见相为对待的分别;而后破法执,明万法由心所现,识有境无,在究竟义上识亦非实有。章太炎以“内圣外王之道”和“自悟悟他之本”为齐物哲学两大俗谛要义,复以“文野异尚”和“天倪为量”显“齐物”之用。应物之论中,章太炎以“齐文野”为究极,故操齐物以解纷,反思宗教与文明,以集成之义破进化,理清齐物要旨而志乎外王;明天倪以为量,假借天倪之用和以是非,以观天均自相而休乎天均者,为最胜天倪,一语一默,此之谓天均两行之用。终以梦喻“化”,以“化”释“轮回”,章太炎藉无待以明真,以物化而通俗,明庄生济世之怀,不希求寂灭,亦不欲求长生,庄子执持中道,住于菩萨一阐提趣,证成菩萨十地圆满。《齐物论释》终与《逍遥》相会,“齐物”是对“逍遥”的哲学证成,“逍遥”亦是“齐物”归趣所在,章太炎以“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释“逍遥”,以此为“齐物”思想的究极归趣。总之,章氏体用相成,真俗不二,真谛义来看,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而应物无穷,不住涅槃是俗谛义。高言真谛又还顺俗情,上悟唯识而下利有情,此乃章太炎“齐物”思想转俗成真,回真向俗之旨。
其他文献
当代人们的观念和社会都在快速变化中,其中老龄化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被频频提及的趋势,城市环境多变,人口流动大等会给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带来群体发声和表现困难的问题。笔者在武汉市Z社区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发现,在社区调查中有很多独居老人在长期以来在生活中难以获得家庭与社区的支持,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且让他们处于精神空虚、生活寂寞的状态之中,而这些老人们很多都有着值得学习和继续发挥余热的闪光点
学位
公共领域最初是以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所提出的,体现了这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西方公共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的深刻研究与反思成果。总的来看,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作为公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客观上构成了公众的生活世界同公共权力部分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公众在社会之中通过商谈、交往等方式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反思,表达公众意见,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空间和领域。他们对于公共领域研究的
学位
把握融媒体时代统战宣传工作的特点规律,梳理剖析当前现状和存在差距,进而从“资源通融、平台互融、内容兼融、利益交融、队伍共融”5个方面,提出推动统战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路,以期为统战宣传战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提供若干借鉴。
期刊
投放有效利用率、投放均匀度等是评估航空消防大飞机灭火任务系统性能的顶层指标。该文建立了航空消防大飞机灭火任务顶层指标半物理半经验模型,明确了顶层指标与灭火任务系统设计阶段参数(包括水箱平均排放流量、投放液体总量等),以及灭火任务规划阶段参数(包括投放液体黏度、投放液体密度、飞行速度、投放高度等)间的量化关系;以既定投放效能要求为目标,逆向应用顶层指标半物理半经验模型,提出了顶层指标分解分配方法。以
期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的贪婪统治,自动化机器的发展与社会物质条件的丰盈并没有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福利,意大利自治主义者组织起广泛民众对此进行了多次反抗运动,这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性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维尔诺继承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一般智力的思考。在以非物质劳动为经济重心的后福特主义时代,必要劳动的剩余使资本更加肆虐地转向对个体一般智力的隐性剥削,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
学位
目的 了解天津市红桥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区卫健委组织成立现场调查队伍,选取天津市红桥区14所学校(4所小学、2所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职专和4所幼儿园)4 068名儿童青少年现场近视筛查。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纸版各类数据均采用交叉双录的方式进行。区疾控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可靠性检验,经对双录数据库对比及一致性检验
期刊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肾虚血瘀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2 h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照组分别为(4.6±0.9)分
期刊
哈特穆特·罗萨作为霍耐特的弟子,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关注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以速度作为研究的理论核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在现代社会,不论是生活还是休息,人们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忙碌的生活围绕着一些联结在一起的时间点展开,时间作为衡量事务进程的一个标准使人们的生活片段化。对于人们而言,日常生活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就目的而言,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人们实现美好理想生活的历
学位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体行动的困境自古希腊以来就备受关注,奥尔森正式研究这一困境并提出集体行动困境理论。奥尔森从理性人出发,论证集体行动的逻辑,并试图从行动者个人层面找到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奥斯特罗姆则以制度规制为逻辑起点,提出多中心的制度建构路径,并发展出多中心治理理论。受奥斯特罗姆启发,学界开始转变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聚焦于多中心治理理论。首先,本文通过对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阐释,梳理解决集
学位
“义”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孟子之前,“义”包含德性与规范两个层面的含义,孟子沿用了“义”的德性之意与规范之意,并对两者进行了融会贯通,指出德性之“义”是规范之“义”的内在基础,规范之“义”是德性之“义”的外在表现。德性之“义”与规范之“义”可以贯通的关键是,将“义”纳入内在的羞恶之心中,孟子通过与告子辩论指出,“义”若落于心外,则无法彰显人的价值。孟子从舍生取义之抉择中昭示人本有“义”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