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选择适应论视角下《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对话翻译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我国“最后的儒家”(The hstConfucian1)梁漱溟先生与当代首屈一指的汉学家艾凯教授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以及梁漱溟先生一生的重要活动的对话实录。“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Liang and Alitto1),该书不仅受到了学者的关注还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追捧。其英文译本由谈话的采访者艾凯教授翻译并于2010年3月出版发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相关的研究均集中于历史学领域,尚未有从翻译学视角对其中英文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艾凯教授作为中文访谈的采访者,以及访谈的译者的特殊身份,使得翻译研究有了更多值得探寻的层面。  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实质,标准,方法以及评价模式。  本文借助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活动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对译者艾凯在这三个阶段中的主要翻译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即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翻译策略的选择与适应;和翻译作品的评价。与此同时,展现出译者是如何在自己参与的历史谈话录这样一个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选择并生存的。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下:在译前阶段,译者艾凯作为访谈采访者,梁漱溟传记作者,东亚历史教授以及研究者的多重身份使得其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胜出,同时翻译访谈录也是其自身及外界需求的共同结果。在译中阶段,宏观层面上,介于访谈实录作为历史研究材料的基本属性,译者主要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而对于文化负载词句的翻译,异化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微观层面上,译者结合中英文语言的本质差异,口语交谈的表达特点,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及译者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体验,增补,省略,加注,重组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译后评价阶段,到目前为止,从多维转化,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三个方面来看,译作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译者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今后历史文献资料翻译工作中相关翻译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本文的探索与研究也将充实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探究,也希望本文的撰写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者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中英文文本的关注。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的美国出现众多的文坛巨匠,被人们熟悉的有海明威、斯坦贝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对于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有些人不甚了解,其实,我们提到的这些文学巨匠大多
本文是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实证研究。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各家各派论述很多。 本文先探讨了连贯、衔接的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主要通过语言起作用。用户通过每条140字的只言片语,构成了整个微博的庞大网络。2006年第一个微型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出现。2012年,Twitter已有超过五亿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6000多首诗歌,只有约1400多首被保留了下来。杜甫诗歌贯穿着丰富独特的意象,而且意象中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这些文化意象构成了杜
当今后现代世界中,文学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态批评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环境危机的恶化而产生,作为一门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批评界独树一帜。 出
  本文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变化的变量,而语境移位是语境的基本属性,是实现交际由量变到质变的唯一有效途径。理解的过程是认知推理和语境移位相结合的
词典使用研究作为词典学的分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有关词典使用的许多课题都应运而生,英语词汇学习中词典的使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是有关中国学习者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