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我国“最后的儒家”(The hstConfucian1)梁漱溟先生与当代首屈一指的汉学家艾凯教授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以及梁漱溟先生一生的重要活动的对话实录。“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Liang and Alitto1),该书不仅受到了学者的关注还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追捧。其英文译本由谈话的采访者艾凯教授翻译并于2010年3月出版发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相关的研究均集中于历史学领域,尚未有从翻译学视角对其中英文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艾凯教授作为中文访谈的采访者,以及访谈的译者的特殊身份,使得翻译研究有了更多值得探寻的层面。 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实质,标准,方法以及评价模式。 本文借助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活动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对译者艾凯在这三个阶段中的主要翻译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即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翻译策略的选择与适应;和翻译作品的评价。与此同时,展现出译者是如何在自己参与的历史谈话录这样一个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选择并生存的。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下:在译前阶段,译者艾凯作为访谈采访者,梁漱溟传记作者,东亚历史教授以及研究者的多重身份使得其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胜出,同时翻译访谈录也是其自身及外界需求的共同结果。在译中阶段,宏观层面上,介于访谈实录作为历史研究材料的基本属性,译者主要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而对于文化负载词句的翻译,异化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微观层面上,译者结合中英文语言的本质差异,口语交谈的表达特点,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及译者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体验,增补,省略,加注,重组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译后评价阶段,到目前为止,从多维转化,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三个方面来看,译作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译者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今后历史文献资料翻译工作中相关翻译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本文的探索与研究也将充实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探究,也希望本文的撰写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者对《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中英文文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