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微博语境分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主要通过语言起作用。用户通过每条140字的只言片语,构成了整个微博的庞大网络。2006年第一个微型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出现。2012年,Twitter已有超过五亿注册用户,每天可生成超过三亿四千万条微博。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已超过五亿零三百万,每天生成大约一亿条微博。在微博的特殊语境下,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传播。  学界对于微博的研究尚不成熟,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针对微博语境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在语言学领域,已有学者针对网络语言展开了研究,但很少有人以微博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实际上,微博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网络俚语。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索微博语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Twitter的语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新浪微博作为对比,从中收集案例进行分析。罗列了作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一些典型微博和俚语,并以此为基础对微博语境的各种元素进行了分类。本研究的问题为如何建立微博语境脚本。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尝试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脚本理论应用于微博语境分析,划分微博语境层次,建立微博语境认知模型,探索微博脚本,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微博语境的认知模型,二是该认知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本研究的结论包括五个方面,主要为微博语境脚本的建立以及微博语境层次的划分。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了微博典型案例,丰富了微博研究,同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研究。
其他文献
对于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大多数前期研究者或从其主题和写作技巧入手研究,或视其为短篇小说集发掘其中个别故事的内涵。本论文则从文类的角度,以成长小说为出发
学能被认为是个体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可对外语学习成就进行预测。众多学者认为,学能是学习者认知能力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成绩。Carroll,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作品《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发表于1941年,是他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与《洛丽塔》相比较,这部小说一直以来没有被给
自七十年代翻译“文化转向”趋势的发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翻译活动中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虽然硕果累累,但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二十世纪的美国出现众多的文坛巨匠,被人们熟悉的有海明威、斯坦贝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对于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有些人不甚了解,其实,我们提到的这些文学巨匠大多
本文是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实证研究。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各家各派论述很多。 本文先探讨了连贯、衔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