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上海市J公益发展中心的实践调查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组织的迅速成长,国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相继出台,如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益创投和各类自治微项目等方式积极参与服务供给,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内容和形式等的多样化,使公益性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在社会治理创新格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现实需求的深化,广大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呈现出了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仅靠行政力量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的态势更为明显,且公益行业的特性、社会组织分类和服务领域逐渐细化等都亟需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的支撑,以往对社会组织的浅层次认知和需求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许多公益性社会组织也看到了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专业能力成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是影响其服务供给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能力建设的内容需要着眼于组织发展环境和组织战略规划等综合考虑,集中优势和整合资源来打破现有的资源依赖,但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成长面临着诸多正式制度管理和资源限制,组织发展和专业化运作需要通过从政府和社会等多种渠道获取发展机会、人财物和平台支持等关键性资源。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在对上海市J公益发展中心这一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实证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是对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内容和必要性的分析,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专业能力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解释了案例对象的四个具体能力维度选择的原因,并针对当前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介绍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案例,以上海市J公益发展中心为研究案例,介绍了J公益发展中心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及该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讲述了该组织守护认知症老人,守护记忆的生动成长故事。第四章是在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的具体内容,选取了服务供给的能力、资源汲取的能力、品牌营造的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四个维度的能力,具体分析了这一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进程中的行动。第五章是探讨公益性社会组织在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困境,主要是分析制度资源的供给缺失,资金困局和人才资源困境三个方面,这几个制约因素是大多数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普遍性难题。最后的第六章是思考在我国国情下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主要从政府支持和组织自主成长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一方面是政府应当推动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为公益性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公益性社会组织也要努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只有内外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
其他文献
“把”字句是汉语学习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语法点,阿拉伯语并不存在与汉语相对应的“把”字句,使得埃及学生不知道怎么使用“把”字句,此外“把”字句在汉语交际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加之埃及一直是汉语学习的热门地区,故在埃及这种地区对其学生使用“把”字句习得偏误做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针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非常多,但针对母语为阿拉伯语学生的“把”字句习得偏误研究很少。鉴于此研究前提,本文以
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浪潮逐渐褪去,高校的建筑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由于一些新校区在规划之初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限制条件,为了追求形式采用大轴线、大绿地、大门户的规划手法来达到校园空间、校园建筑的有序化,而这也注定了大多数新建高校校园建筑空间不够人性的结局。本文以建筑秩序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求高校建筑的设计策略。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筑秩序的研究概况进行研究;其次对建筑秩序的
交替传译的目标是让译员用清晰、流畅、简洁的语言将讲者的发言内容传递给听众。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发言内容以及各种现场情况的影响,译语中会出现冗余,译员表达重复啰嗦、语言不流畅,最终影响口译效果,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本文以2020年劳工组织口译司前司长伊安·牛顿在新冠疫情时期就难民问题发表演讲的模拟会议为案例,分析梳理案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译语冗余的问题,例如无实义填充词、重复、不当修正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区域的粮食安全。中国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止耕地流失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耕地所面临的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生产要素理论、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基于耕地保护视角对贵州省榕江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旨在发现榕江县在耕地使用与保护过程中
据2017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达43%,大部分女性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在通勤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工作之余女性还承担着主要的家务活动和照顾儿童的责任,使得其日常活动出行链由于夹杂着照顾孩子和日常家务活动而变得更加复杂,活动空间也更为紧凑。同时,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单位制度的解体,人口、居住、产业等要素的郊区化,城市交通体系的不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社区公共服务的缺位给予了社会组织的探索空间。而社区基金会具有天然的“资金池”和资助功能,对于灵活整合社区资源回应社区需求,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的优势。我国的社区基金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践也显现出了其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上海浦东新区的两家典型社区基金会进行对比分析,其中L社区公益基金会是其所在街道进行的首次地方性尝试,于201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是指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平台,组织动员广大适龄公民、城乡居民家庭、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义务植树的新型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较之传统的全民义务植树范围更广、方式更便捷、形式更多样。简单来说,“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就是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展植树活动,实现绿化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这一新型尽责方式的兴起,加强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规划设计研究尤为重要
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应该做到输出流畅简洁的译语,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译语冗余现象常常在所难免。常见的译语冗余现象包括重复、填充词使用过多、表达累赘拖沓等,过度冗余会使得口译效果有所降低,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可能使听众对讲者意思产生误解。本文以伊安·牛顿新冠疫情下的难民营演讲模拟会议为例,将案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译语冗余现象分成无实义填充、重复、不当自我修正以及补充性解释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外宣翻译在树立国家形象、促进中外交流以及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改革数年来取得的成就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外语言表达习惯、文化背景以及思维习惯不同,译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四十年》翻译项目为例,分析原文的文本特点并介绍在其中运用显化翻译策略的必要性,据此分析在词汇、语句及语篇等层面上运用显化翻译策略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目标,它包含对政府公开性、回应型、参与性、服务性等价值的追求。在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关系到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开展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的十年里发展迅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暴露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