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事件中的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行为研究--以H市A垃圾焚烧厂邻避事件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在这一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些工程项目和公共设施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缓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比如垃圾围城现象的同时,也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影响。垃圾焚烧项目存在潜在的负外部性影响使其在选址过程便遭到公众的质疑和强烈反对,进而引发公众抗争性行动。近些年,地方政府在治理邻避事件过程中,管理者自上而下的“邻避管控”思维和封闭决策等治理行为,往往使地方政府深陷邻避困境。
  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工具,主要借用H市A垃圾焚烧厂邻避事件为例,加之其他地方典型邻避冲突案例,首先通过分析公共治理理论与邻避事件有效治理的价值契合以及公共治理理论视角对中国邻避事件的适用性,接着从公共治理的多中心、多路径、无缝隙过程和绩效取向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传统邻避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原因,进而将多元主体纳入到治理框架中去,试图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公共治理理论研究框架。在此研究框架下,展开中国地方政府对于邻避事件的治理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公共治理的多中心取向要求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多路径取向要求邻避事件治理的工具多样化、治理的无缝隙过程取向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人性化、治理的绩效取向要求地方政府实现相关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若要解决邻避事件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邻避治理全过程的合法性、公共性,必须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共同治理;构建法治治理结构,打造服务型政府;健全邻避事件治理的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治理效能。
  研究公共治理理论的学者们从自身研究经验出发,大多推崇社会多元主体与政府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本文以地方政府作为领导者,地方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在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将公众等各个利益主体纳入公共参与体系中,在分别对多元利益主体,诸如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业以及广大公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分析地方政府传统治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地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以期实现中国邻避事件治理行为的转变,从而摆脱邻避治理困境。
其他文献
自2016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房地产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至2018年初,中央反复强调“房住不炒”的原则,调控坚持放松。各地方政府也先后针对当地的房地产现状,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政策,其中主要的调控方式为限购和限贷。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经济学规律,但由于其具备的公共属
流溪河被称为广州“母亲河”,流域内有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林,是广州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水源地,推行河长制是营造水清、岸绿、宜人的河湖景观,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流域水资源不仅是流域社会生活的必要保障,而且在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广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伴随着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流溪河沿岸建筑垃圾屡禁不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家乐污水直排
学位
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外国高校办学经验的不断引进,高校的经费来源已不仅仅单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在经费来源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为更好的管理和运营社会捐赠资金,国内高校纷纷设立高校基金会,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针,要求健全高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收制度,直接
2012年1月6日,在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2012年要组织开展以“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为内涵的“三打两建”、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动。为响应活动号召,各政府部门纷纷开通服务热线,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投诉渠道不畅通、投诉举报不方便等问题,确保广大市民的监督和反馈渠道通畅。但是,随着各式各样政府服务热线的开通,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宗教公益慈善组织,本文界定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组织。包括:一、由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等统一或独立创办,已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组织;二、依附于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等未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三、与宗教界有密切关系的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组织。本文研究的宗教公益慈善组织包括但不限于《慈善法》的“慈善组织”,与世俗慈善组织治理模式比较中又包含宗教领
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往往通过基层试点与推广实现。如何实现基层民主制度试点创新的有效推广,哪些因素影响制度创新推广的进程及如何影响,成为重要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关注。  本文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进程,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分析维度之中;以制度推广为研究对象,聚焦实然层面的制度推广进程,讨论影响制度推广结果的关键因素及其运作机制,尝试形
学位
随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积极展开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法人治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如今,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尚缺乏系统性、区域性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试点先行的浙江省为考察区域,以公共文化机构为研究对象,构建法人治理的模型;然后通过实践状况和问
地方文献一般反映的是确定区域内的社会、自然现象和人民群体活动的记录。台州市的地方文献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它不但包含台州的自然环境,记录着台州地区文学艺术、民俗、科技文教等地方文化的事务,更加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州市地方文献丛书就是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献丛书建设对于台州地区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从地方政府的职能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台
当今世界,人才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高层次人才尤为重要,已经成为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但实施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本文运用双因素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T市J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背景、现状、成果以及高层次人才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从而找出高
学位
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指向之一,就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相关研究的规模化探讨,可上溯至1960年代,相继历经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为主导的阶段。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难以通过竞争机制有效解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针对新公共服务理论难以回避公民精神下滑与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效率不高等问题,基于实验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助推理论认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