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和施用化肥,促使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水稻、小麦、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施用化学氮肥是确保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所以粮食作物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和利用率状况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探索中国过去几十年三大粮食作物各种植区化学氮肥的单位氮肥施用量(applicationrate,AR)和回收利用率(recoveryefficiency,RE)、农学利用率(agronomicefficiency,AE)、偏生产力(partialfactorproductivity,PFP)的变异特征。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在过去几十年间,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全国平均AR基本都呈增长趋势,氮肥利用率指标基本也都呈下降趋势,不同的作物AR和氮肥利用率时空变异特征各有不同。  玉米玉米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国平均AR总体呈增长趋势,从1970s的93.3kg·hm-2持续增长至21世纪初的238.2kg·hm2;RE扣AE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970s的42.1%和17.0kg·kg-1下降至21世纪初的26.4%和9.5kg·kg-1;PFP在各个时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40.0kg·kg-1这一水平。在全国各玉米种植区内,北方春播玉米区的AR各时期均较其他各区低且增速缓慢,AE和RE则偏高;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的AR增速同全国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较全国略高,AE和RE较全国低。另外,本研究还证实平衡施肥、使用氮高效品种以及优化农业管理等举措可成为提高我国氮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小麦中国小麦种植中全国平均AR在过去几十年间也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的103.3kg·hm-2,持续增加至2000-2010年间的226.8kg·hm-2。氮肥利用率的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RE、AE和PEP从70年代的39.9%、15.5kg·kg-1和38.1kg·kg-1持续下降至下2000-2010年间的28.7%、7.9kg·kg-1和28.2kg·kg-1左右。各小麦种植区AR基本也都呈增加趋势,春麦区较冬麦区AR低,且增加缓慢。冬麦区中的黄淮秋冬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秋冬播麦区,AR较大且持续增加;而西南冬秋播麦区氮肥投入比较少,且增速缓慢。各种植区氮肥利用率指标基本也都呈下降趋势。春播麦区氮肥利用率一般比较高,但下降速率比较大,而冬秋播麦区,氮肥回收利用率比较低,而农学和偏生产力则处于中等水平。  水稻水稻全国平均AR在21世纪之前呈持续增加趋势,1990-2000年间即已达到178kg·hm-2这一较高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增加趋势变得平缓,只有约10kg·hm-2的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各指标中,全国平均RE呈持续缓慢下降趋势且1990-2000和2000-2010年间几乎无差别;全国平均AE在1970-2000年间从14kg·kg-1,持续下降至10.9kg·kg-1,进入21世纪之后,下降趋势逆转,回升至12.3kg·kg-1,PFP在1980-1990年间有所下降,之后保持40kg·kg-1这一稳定水平。各水稻种植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氮肥投入较低,该区氮肥RE、AE和PFP均领先全国其他种植区。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是水稻优势种植区,氮肥投入在早期较高,之后增速缓慢,该区管理水平较为先进,使得该种植区氮肥利用率处于中等水平。长江中下游平均单双季稻亚区生产水平比较高,氮肥投入偏高,氮肥利用率处于中等水平。川陕盆地水稻区是我国水稻各种植区中氮肥投入增速最为缓慢的地区,该区氮肥回收利用率偏高,AE和PFP处于中等水平。  平衡施肥、优化管理、采用氮高效水稻品种等是能够有效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一大批家庭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日益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力量。然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是高校德育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走进学术研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德育社会化; 德育理论; 德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摘要:瑞士联邦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实用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六个意识”即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有效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瑞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特色和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瑞士; 思想政治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导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是完成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土
日光温室在中国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日光温室传统的土壤栽培存在的土壤连作障碍、水肥资源浪费、地下水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而日光温室生产过
摘要: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在大学的教育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又与高校人文素质课有着内在关联。就高校而言,有必要以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积极确立,此种探究实践的展开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49-04      大学生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层面来看,它在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还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爱
崩岗作为南方典型土壤侵蚀现象,研究其土壤抗剪强度有助于认识崩壁崩塌的作用机理,对崩岗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安溪县一处典型崩岗崩壁,根据土壤特征将其划分
摘要:从价值维度的视角来解读《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教学层次,在明确价值维度基础上,以“三经四纬”来解析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体系。“三经”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宏观、中观和微观纵向的三层价值维度。以学生为受动者,这些价值维度可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人格塑造、公民素质提高和人生道路设计四个不同的层次。“四纬”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横向实施路径,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环
摘要:作为通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走出农村走入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大学生在生存境遇上有着共性的特征,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自身的特点,高校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生存境遇; 思想现状; 人文关怀;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98-02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