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及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肾气不固型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探讨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SUI患者,经中医辨证属肾气不固证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样本各32例,其中因病例脱落、剔除等问题,实际完成病例59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予健康宣教,对照组予盆底肌训练,每日锻炼3次,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UI Short Form,ICI-Q-SF)、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ncontinence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IQ-7)、盆底表面肌电信号、盆底超声下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静息及Valsaval下)、尿道旋转角的变化。结果釆用SPSS22.0统计,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肾气不固型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SUI患者肾气不固型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更优。3.ICI-Q-SF评分:两组治疗后ICI-Q-SF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ICI-Q-SF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在减少漏尿量、漏尿次数及漏尿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盆底表面肌电:两组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快收最大值、紧收均值以及耐收均值均较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提高盆底表面肌电快收最大值、紧收均值以及耐收均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盆底超声:两组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静息下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下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下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下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6.ⅡQ-7评分:两组治疗后ⅡQ-7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ⅡQ-7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均可改善SUI患者的临床症状、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2.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在改善SUI患者肾气不固型中医证候、尿失禁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3.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均可提高SUI患者盆底表面肌电水平,盆底超声可客观评估盆底相关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有效性的潜在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针灸科、妇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的门诊患者共60例,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行气化瘀针刺处方由董氏奇穴中的妇科、还巢二穴,传统经穴的三阴交、次髎、中极、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本课题收集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并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共51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综合康复组25例与核心针刺组26例。综合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核心针刺组在综合康复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针刺。其中针刺治疗为隔日1次,3次/周,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常规康复训练为每天1次,每次30分钟,5次/周,3个月
目的:本研究观察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有效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风府穴、C4颈夹脊穴、C7颈夹脊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风门穴,穴位均取双侧,均取一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针,将同侧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9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其分为三组,分别进行针刺近端取穴联合盆底肌训练、针刺远端取穴联合盆底肌训练及单纯盆底肌训练。三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答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及盆底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检测,并对量表、肌力值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梅花针叩刺大椎、风门穴(双侧)配合拔罐放血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与常规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旨在研究梅花针刺络放血疗法对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以梅花针均匀密布叩刺大椎穴及双侧风门穴,采取重叩,叩刺范围以穴位为中心直径3cm,当局部皮肤鲜红渗血后用无菌干棉签擦
目的: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的改变,并通过HBGS、SFGS量表的评估,探究其对中重度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急性期均予普通针刺+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学位
目的:观察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中医症状积分、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运耳术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百会
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电子灸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并采用相关量表评价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0例患者分为电子灸组和对照组,最终电子灸组完成34例,对照组完成33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电子灸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廉泉穴、天突穴、天鼎穴(双)以及扶突穴(双)4个穴位的电子灸治疗,每次治疗为30min,每周5次,治疗4周。对照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法治疗肝郁化火证不寐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肝郁化火证不寐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本地区常住的肝郁化火证不寐患者。采用随机化方法,按1:1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揿针埋针治疗,每天来诊更换揿针1次,每次留针24小时,周末休息两天,共治疗3周;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