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绘画语言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是当代美国代表性的画家,生于俄罗斯,在立陶宛接受教育,现居美国。一方面受到俄罗斯和欧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他最终被艺术塑造成无法完全认同这两种文化的人。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绘画是抽象与具象多层次的结合,捕捉运动和持续流动的时间,坚持单一时刻的肖像。他的人物肖像画受到了他成长的东欧和他现在生活的美国艺术传统的影响。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新系列作品《争夺恩典》在2020年10月展出,他的画作回响着一种流动的感官能量。这些绘画包含了大量的元素,捕捉了无数的瞬间,这些瞬间在画布上重叠与溢出。随着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他的作品都表现出来,画家通过一层层的颜料涂抹和应用,这些看似不规则的绘画作品,实则都有着故事和人物情节在里面。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梳理当代俄裔美国画家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艺术背景,根据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绘画作品,深入分析他的绘画语言,在探索中比较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与刘小东、弗朗西斯·培根和乔治·巴塞利兹的绘画表现形式。本文还结合了美国艺术家斯科特·赫斯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观点——绘画中的“混乱”是一种趋势。以微观的视角去切入,探寻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绘画中的“混乱”现象。同时从绘画语言的本体出发,通过运用《绘画迹象论》书中的理论指导分析艺术家绘画中的“混乱”现象,思考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绘画语言在当代架上绘画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当代画家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绘画语言的特征。深入分析他的绘画所呈现的“混乱”现象,以及他的画作是如何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当代性进行深入探讨。在亚历克斯·卡内夫斯的绘画作品中,主题和背景往往模糊并融合在一起,给予欣赏者的印象是抽象和“混乱”的。这种具有明显视觉中断感的画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另外卡内夫斯基的绘画继承了俄罗斯与东欧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传统架上绘画对造型的强调。也有和中国学院派类似的,东欧早期造型基础训练的影子。因此,在当代架上绘画多元化的今天,他的这种造型学习的背景能够得到国际上认可,是有一定研究价值意义。艺术是多元的,创作的自由性是它的精神所在。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一生执着于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绘画结合了现实主义技法的严谨性与表现主义手法的自由性,他的艺术斗争就是要找到清晰,去超越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去了解它在我们眼中的真实面貌,去除掉一层层阻碍我们眼中所看的概念化。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创造了碎片化的意象,描绘了被赋予神秘感的人、物和风景。他的画作常常使观者陶醉,作品常常被艺术家引人注目的、模糊运动的描绘所淹没。总之,本文围绕亚历克斯·卡内夫斯基的绘画语言展开,分别从东西方的视觉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他的绘画,努力探索当代架上绘画未来发展的空间。
其他文献
民族传统服饰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与身体相关的一种物化形式,与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密切相关,是在民族迁徙融合与不同文化生态背景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包括了从头到脚服与饰的视觉呈现,除了满足人们遮蔽、美化身体,彰显尊卑等级的功能性需求外,还承载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内容,以广泛的艺术题材映射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风尚和审美文化特征。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明清时期的土司建制地区
学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众审美的改变促使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由内向、超脱世俗的传统“文人画”向开放、多元的大众艺术转变。艺术家们在不同领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得中国画从传统的表现形式中逐步挣脱出来,从而愈加丰富多样。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促使大批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途径进行传播。在此背景下,题材丰富,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连环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中国从
学位
中国传统戏剧被称为全球三大古剧之一,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识别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地域审美与风情,扎根于多元而统一的历史文化与古老文明之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全部戏剧形式的集合。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是经由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面临着传承人不足,观众减少的困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的恩施傩戏,同样也面临着
学位
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气质审美已逐渐改变,他们对内心视角与人类情感世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1世纪以后,一部分工笔画创作者在其画面图式、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一批独特的工笔画作品,即“新工笔”,其艺术特征在于艺术语言与创作观念的当代性。“新工笔”与传统工笔相比,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呈现现实题材或情节,更表现出了画家对本我、文化或社会,乃至哲学的思考。然而,插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常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仅追求观光旅游模式,也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特色体验,旅游市场的兴起顺应了这一需求。在恩施州土家族村寨旅游景观中,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优势明显: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特色饮食、浓郁民风民俗等,具有很强的本土吸引力。但是在村寨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村寨旅游建设受城市化等影响,原有的地域性特色景观逐渐消失,景观同质化的危机潜藏,村寨本土的
学位
“黄梅挑花”是一种古老的刺绣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工艺,是当地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表现手法高度简练且夸张,图案古朴抽象,重在表意,制作出的图案针法精致且趣味生动,用色艳而不俗,寓意深刻,表达了黄梅县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祝福,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表现出质朴且素雅的风格,在艺术、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
学位
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持,人类将难以正常存活。为了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诗意生存,我们应该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认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从生态审美的视角关照自然,舍弃低级的、暂时的物质需求,追求高级的、长久的精神寄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就会产生蔑视自然的缪
学位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现象的逐渐加剧,我国各城市中出现大量的“双老”社区,“双老”社区具体是指居住人口老龄化和居住环境、相关配套设施老化的社区。“双老”社区的公共空间景观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一般需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目前,适老化景观、智慧康养、疗愈院社区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旨在营造更适合老年人养老的空间环境。然而,当下的“双老”社区改造大多见于建筑外观“穿衣戴帽”、社区景观休整洁净、设计照搬商品住宅模式
学位
该实验旨在现有的分析环境和样品条件下,寻找到最合适的分析氧氩含量的方法。实验样品参考工艺气条件,为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需要准确测定氩气含量。因目前较难直接准确测定氩气的含量[1],所以采取间接差减,计算得到氩气的含量。该实验仪器原设计为双通道,氧氩合量减去氧气含量。仪器采用热导池检测器,双5A分子筛柱并联[2]。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氧气含量高于氧氩含量的情况。检测器原理是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的导
期刊
本论文主要由三个章节和两则附录组成。前三章主要介绍三种高等真菌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芳香喇叭菌(Craterellus odoratus)和赭黄齿耳菌(Steccherinum ochraceum)中倍半萜类分子的挖掘,附录Ⅰ介绍对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中化学成分的研究,附录Ⅱ综述近五年真菌中特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采用现代分离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