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的视觉表征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梅挑花”是一种古老的刺绣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工艺,是当地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表现手法高度简练且夸张,图案古朴抽象,重在表意,制作出的图案针法精致且趣味生动,用色艳而不俗,寓意深刻,表达了黄梅县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祝福,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表现出质朴且素雅的风格,在艺术、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选题是在研期间参与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文化价值挖掘及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利用研究》(编号:17BMZ058)的延伸研究内容。论文通过对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提炼,以期探寻代表其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元素及其视觉表征,并运用形象设计、文创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多种艺术设计表现方法,重塑黄梅挑花视觉形象。在当下互联网数字媒体时代,使其更好的彰显和提升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的作用,旨在为我国非遗地理标志视觉文化传播探索媒介创新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地理标志”是世界知识产权概念,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把它看做是一种重要国家战略资源,十分的重视。2020年9月14日,我国与欧盟正式签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对深化中欧经贸互助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随着双边协定的实施与推进,为我国地理标识商品迈向国外市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非遗地理标志”是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成为知识产权领域里的新生事物倍受社会关注。地理标志文化学者商世民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一文中明确提出:“非遗地理标志是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地理标志商标”,拥有两种属性,两者紧密相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非遗地理标志产品比一般的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伴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保护,人们对非遗地理标志的了解也日益增强。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作为区域特色公共品牌资源,更具竞争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价值、建立国际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视觉表征”是探讨符号的意义和所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如何以其为工具,来展现思想观念和传播文化的。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作为一种图像性质的文化符号,对其视觉表征的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图像时代已经到来,视觉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黄梅挑花”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图像,蕴含的文化内涵所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阔。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如民俗学、文化地理学、设计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民族学、教育学、考古学等,探究图案是如何表征文化内涵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各相关学科与传统文化的交叉研究。本文一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探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说明,研究中要运用到的方法,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研究中会遇到的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探讨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历史文化和发展概况来发现其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方面的问题。第三章主要解析传统黄梅挑花图案,发掘其文化价值。第四、五、六章分别从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黄梅挑花传统图案的视觉表征进行分析。第七章是非遗地理标志“黄梅挑花”视觉表征的设计实践,提炼最有表征性的视觉符号,综合运用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与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创意设计,不断推进非遗地理标志与设计艺术学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肿瘤相关抗原和T细胞表面CD3分子,通过将T细胞与肿瘤细胞桥联而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潜力的策略之一。该疗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但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进展缓慢。就近年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解决策略进行综述,以探讨未来有可能改善其疗效的潜在策略。
期刊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相关业务种类繁多,面临的风险多样化,国家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提高整体风险控制能力。为响应国家号召,本文以区块链及其应用为基础,探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模式的优化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的系统及其特征和技术原理,结合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种类结构、人工操作成本、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接下来,通过对We.Trade金融
学位
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社会的形态和历史文脉,也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遗存丰厚。但是,在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拓展进程中,尽管国家不断增加对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投入,但各种“开发性拆除”以及“拆旧建新”问题仍旧屡见不鲜。由于传统村落的数量锐减,以致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被迅速侵蚀。怎样在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做好对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合理保护及再利用,有效地修复其空间景观与原始风貌是
学位
绘画变革历来与社会环境变动和绘画自身相关。20世纪的水墨画转型也同样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是一段极为跌宕起伏的历史。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民族危机、王朝更迭、中西文化碰撞等等重大变化,无论是政治形态还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裂变,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中较为典型的传统水墨画尤其是文人画自然也卷入这一巨变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进入高速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人们艺术
学位
慈善信托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广泛,属于一种慈善组织形式。虽然我国根据慈善信托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无法促进慈善信托机构的发展,慈善信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基于此,文章在探究慈善信托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慈善捐赠的区别之后,分析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及慈善信托的意义;介绍了6种慈善信托模式,即标准慈善信托模式、“慈善信托+慈善组织”模式、“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模式、“公益目的信托+慈善组织”模
期刊
民族传统服饰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与身体相关的一种物化形式,与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密切相关,是在民族迁徙融合与不同文化生态背景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包括了从头到脚服与饰的视觉呈现,除了满足人们遮蔽、美化身体,彰显尊卑等级的功能性需求外,还承载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内容,以广泛的艺术题材映射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风尚和审美文化特征。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明清时期的土司建制地区
学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众审美的改变促使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由内向、超脱世俗的传统“文人画”向开放、多元的大众艺术转变。艺术家们在不同领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得中国画从传统的表现形式中逐步挣脱出来,从而愈加丰富多样。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促使大批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途径进行传播。在此背景下,题材丰富,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连环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中国从
学位
中国传统戏剧被称为全球三大古剧之一,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识别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地域审美与风情,扎根于多元而统一的历史文化与古老文明之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全部戏剧形式的集合。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是经由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面临着传承人不足,观众减少的困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的恩施傩戏,同样也面临着
学位
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气质审美已逐渐改变,他们对内心视角与人类情感世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1世纪以后,一部分工笔画创作者在其画面图式、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一批独特的工笔画作品,即“新工笔”,其艺术特征在于艺术语言与创作观念的当代性。“新工笔”与传统工笔相比,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呈现现实题材或情节,更表现出了画家对本我、文化或社会,乃至哲学的思考。然而,插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常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仅追求观光旅游模式,也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特色体验,旅游市场的兴起顺应了这一需求。在恩施州土家族村寨旅游景观中,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优势明显: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特色饮食、浓郁民风民俗等,具有很强的本土吸引力。但是在村寨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村寨旅游建设受城市化等影响,原有的地域性特色景观逐渐消失,景观同质化的危机潜藏,村寨本土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