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角下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9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持,人类将难以正常存活。为了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诗意生存,我们应该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认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从生态审美的视角关照自然,舍弃低级的、暂时的物质需求,追求高级的、长久的精神寄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就会产生蔑视自然的缪想,进而出现破坏性行为,违背生物圈运行的基本规律。因此,笔者拟在语文教学中向高中生渗透生态审美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存在观,以自觉的意识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之所以选择写景抒情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具备自然风景美、人文情感美和和谐意境美等生态审美特征,而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五篇写景抒情的名作整合在同一单元中,希望学生在鉴赏自然的基础上,提升对自然美的感受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珍爱之心。但是,当前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文本解读浅显,缺乏对写景抒情散文生态审美内涵的挖掘;过分追求教学效率,未能充分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自然生态美;重知轻情,忽视学生生态审美观的建构等问题,导致写景抒情散文的生态审美内涵被束之高阁。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拟以生态美育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审美视角重新解读写景抒情散文,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停留在写景内容的分析和情感的浅层体验上,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为导向探求自然生态环境给予人的精神、情感价值,使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全新而深入的理解,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生态审美观。笔者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策略建构,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生态性”,通过情境创设、诵读品味、文本细读等方式感受自然风景之美;要“立足人与社会的生态审美关系,触摸写景抒情散文的人文美”,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的真实经历,在人际交往中感受美的情感;还要“思考人与自我的生态审美关系,体会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人生感悟”,与自我对话,了解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中展现个人对生命和人生的认知。最后,笔者以生态美育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设计,以“投入自然怀抱,获得美的熏陶”为主题,开展《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群文阅读。通过创设评选“最美北京代言人”这一活动情境,使学生在“美景如画”“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的推荐活动中,深入解读写景抒情散文,从人与自然、自我和他人的生态关系中感受和谐共生之美。
其他文献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相关业务种类繁多,面临的风险多样化,国家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提高整体风险控制能力。为响应国家号召,本文以区块链及其应用为基础,探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模式的优化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的系统及其特征和技术原理,结合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种类结构、人工操作成本、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接下来,通过对We.Trade金融
学位
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社会的形态和历史文脉,也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遗存丰厚。但是,在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拓展进程中,尽管国家不断增加对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投入,但各种“开发性拆除”以及“拆旧建新”问题仍旧屡见不鲜。由于传统村落的数量锐减,以致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被迅速侵蚀。怎样在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做好对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合理保护及再利用,有效地修复其空间景观与原始风貌是
学位
绘画变革历来与社会环境变动和绘画自身相关。20世纪的水墨画转型也同样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是一段极为跌宕起伏的历史。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民族危机、王朝更迭、中西文化碰撞等等重大变化,无论是政治形态还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裂变,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中较为典型的传统水墨画尤其是文人画自然也卷入这一巨变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进入高速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人们艺术
学位
慈善信托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广泛,属于一种慈善组织形式。虽然我国根据慈善信托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无法促进慈善信托机构的发展,慈善信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基于此,文章在探究慈善信托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慈善捐赠的区别之后,分析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及慈善信托的意义;介绍了6种慈善信托模式,即标准慈善信托模式、“慈善信托+慈善组织”模式、“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模式、“公益目的信托+慈善组织”模
期刊
民族传统服饰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与身体相关的一种物化形式,与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密切相关,是在民族迁徙融合与不同文化生态背景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包括了从头到脚服与饰的视觉呈现,除了满足人们遮蔽、美化身体,彰显尊卑等级的功能性需求外,还承载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内容,以广泛的艺术题材映射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风尚和审美文化特征。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明清时期的土司建制地区
学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众审美的改变促使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由内向、超脱世俗的传统“文人画”向开放、多元的大众艺术转变。艺术家们在不同领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得中国画从传统的表现形式中逐步挣脱出来,从而愈加丰富多样。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促使大批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途径进行传播。在此背景下,题材丰富,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连环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中国从
学位
中国传统戏剧被称为全球三大古剧之一,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识别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地域审美与风情,扎根于多元而统一的历史文化与古老文明之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全部戏剧形式的集合。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是经由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面临着传承人不足,观众减少的困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的恩施傩戏,同样也面临着
学位
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气质审美已逐渐改变,他们对内心视角与人类情感世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1世纪以后,一部分工笔画创作者在其画面图式、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一批独特的工笔画作品,即“新工笔”,其艺术特征在于艺术语言与创作观念的当代性。“新工笔”与传统工笔相比,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呈现现实题材或情节,更表现出了画家对本我、文化或社会,乃至哲学的思考。然而,插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常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仅追求观光旅游模式,也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特色体验,旅游市场的兴起顺应了这一需求。在恩施州土家族村寨旅游景观中,传统的地域特色和优势明显: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特色饮食、浓郁民风民俗等,具有很强的本土吸引力。但是在村寨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村寨旅游建设受城市化等影响,原有的地域性特色景观逐渐消失,景观同质化的危机潜藏,村寨本土的
学位
“黄梅挑花”是一种古老的刺绣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工艺,是当地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其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表现手法高度简练且夸张,图案古朴抽象,重在表意,制作出的图案针法精致且趣味生动,用色艳而不俗,寓意深刻,表达了黄梅县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祝福,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表现出质朴且素雅的风格,在艺术、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