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框架下乡村治理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社会发展也到了此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经过近4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经济总量迈上82万多亿元的新台阶,高居世界第二位。但同时应当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限度:一是从本质上讲,高速发展还是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实现数量增长;二是无法有效满足乡村民众不断升级的现实需求,由此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对于乡镇基层政府而言,仍然面临着乡镇经济发展状况转型及乡村社会维稳压力,尽管代表国家力量的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运行的干预及对乡村社会事务的大包大揽有所消退,但乡村治理质量尚未得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基层政府的压力型体制,更多关注的是绩效考核的任务指标,尚未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乡村场域”内的与乡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乡村公共品的供给。基层层面缺乏必要的制度化分权机制,治理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不够,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乡村事务治理的调整过度频繁,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的治理质量不能有效匹配当前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为此,本研究首先解构了当前乡村治理研究过渡关注数量层面上的局限性,随后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建构出乡村治理的新理论框架,从制度支持、行动者以及四维结构要素等具体勾勒了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图景架构,以期提升乡村治理的质量。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这是本研究的开篇起点。一是基于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背景,确定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从而明确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二是确定研究对象后,着手对已有的研究展开文献综述的梳理,包括对已有成果展开形式上的考察,从国内外不同主题内容对乡村治理的研究进路展开述评,从而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三是阐明本研究的总体框架与逻辑思路,并指明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存在不足。第二章,“社会质量”理论是理解和爸释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章主要提出“社会质量”理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论证其与乡村治理研究的适切性。一是,探讨了社会治理从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的内在逻辑,其内在始终秉持了从政府质量逻辑朝向社会质量的逻辑转向。二是,阐述了“社会质量”理论创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脉络、理论内核及内容体系,同时还论述了其与乡村治理的契合性,社会质量理论构成了“乡村治理”内生性诉求的理论先声与理论依据;三是,尝试性建构出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新理论框架,从制度支持--行动者--四维结构要素等三方面内容型构出乡村治理的立体框架,以期为当下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有力的解释性框架。第三章,乡村治理的制度支持。本章节主要立足于乡村治理质量中的单一向度——制度支持的视角来厘清正式制度支持与非正式制度支持对乡村治理的内在影响机理。在应然层面上,以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核心的正式制度支持型构出乡村制度支持的中心主义,而乡村宗族、乡村社会组织、合作社与乡村集体所型塑出的乡村内生的非正式制度弥补了政府中心主义的正式制度支持。而在实践中,乡村非制度化的策略运作的实践样态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妥协”诱致了乡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非耦合性支持障碍。第四章,乡村治理行动者特征及其行动逻辑。本章节基于乡村治理中的另一向度——行动者视角来观察乡村行动者的特征及其行动逻辑互动与博弈。依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不同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进而阐释其不同关系中差异化的行动者的利益选择和行动规律,最终刻画出不同行动者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效应。如上逻辑的陈述内在昭示了政府主导的隐性行动脉络,致使乡村其它主体(自治组织、社会本体以及市场主体)的外部缺陷,难以型构出乡村“社会性”。第五章,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四维结构要素。本章是以社会质量理论框架内的四维象限结构要素(乡村社会经济保障、乡村社会凝聚、乡村社会包容、乡村社会赋权)来具体刻画出乡村治理的具体形态。通过梳理乡村治理质量提升的现实限度,发现乡村社会民生保障日渐匮乏、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加剧、乡村社会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民众自治能力的稍显不足。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制度在地化实践的偏差、上传下达沟通机制不畅、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失范、乡村民众参与能力的束缚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效应。第六章,乡村治理的保障路径。本章节通过制度耦合、主体互构与调适路径等三方面路径的设计,一是正式制度无法消弭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而非正式支持是正式制度“嵌入”的前提保障,由此有必要将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进行深度融合,强化其两者间的互动均衡支持,进而相互架构出耦合性路径;二是凸显多元行动主体间的强强关系,同时保障建立在治理结构的互构行动,实现并构筑出行动者的互构路径;三是倡导乡村社会质量结构要素的嵌入路径,通过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经济保障网络、建构社会凝聚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构造包容性社会政策促进乡村社会融合、创新乡村社会公众的参与方式,最终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质量的有序提升。第七章:结论与展望。一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二是对乡村治理及乡村建设的未来研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一方面,通过乡村社会建设的进程,把乡村社会场域空间内的全体乡村社会民众包容进来,追求乡村社会的共同治理目标。另一方面,在努力追求乡村社会质量和提升乡村社会福祉的同时,应警惕乡村社会转型和乡村社会制度重构的逆向风险。
其他文献
创业者风险态度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去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之间的风险态度差异,比如创业者和经理人的风险态度差异,创业者与银行家的风险态度差异,
<正>世卫组织研究表明,就疾病造成的负担而言,抑郁症已成为目前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将升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世界第二大疾患〔1〕。全球范围内,共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布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对随机分层抽取的江苏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实施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
晋普山煤矿原有 1#、2 #两个回风井 ,随着生产的扩大 ,新开掘了 3#回风井 ,并新安装了 2台 2K60 -№ 2 8风机即 5 #、6 #风机。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在新风机投入运
目的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和蜱类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长白山林区野鼠和蜱中查菲埃立克体DNA及野鼠查菲埃立克体抗体。对DNA阳性扩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和肿瘤标记物在肺结节中肺癌和结核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结合CT和结节危险因素分析,分别探讨CT平扫、肿瘤标记物检测(TMs)、T-SPO
目的:描述我国本科护理专业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对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计划进行交互效应分析,了解护理专业教师对我国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建议;提出我国本科
本文主要对省级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了土地资源执法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并对系统平台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完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古诗词文质兼美,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启迪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审美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古诗词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较难的一个模块。本文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为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问卷调查
本试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采用倒伏系数和田间倒伏面积对比的方法,对45个糜子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倒伏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进而筛选在适宜密度下的抗旱性和抗倒伏性均较强的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