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对大鼠视网膜功能及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lei25163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振动体的频率低于20Hz时,能产生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波即次声。自然界的次声源,如海浪、雷电、地震等,由于作用时间短、强度低,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人工环境中的次声,如汽车、轮船、喷气式发动机、核爆炸等所产生的次声,由于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次声在空气、水、地面障碍物之间传播时,吸收效应很小,作用距离远,穿透能力强,用通常的隔声和消声技术难以阻挡其作用,因而防护困难。有关次声的性质及生物学作用的问题于上个本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1972年,巴黎国际噪声专业会议正式确定了次声的定义,并对次声的暴露标准展开讨论。次声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也在法、美、英、日及前苏联等国逐渐开展。但迄今为止,次声对机体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次声的卫生标准及防护措施,次声与其它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等许多问题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产生的次声常混有一定程度的可听声,因而单纯次声作用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庭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工作效率等均有不良影响。但次声对视觉系统的影响,仅有关于视物模糊的主诉描述,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因此,我们重点探讨了在8Hz、130dB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的环境暴露下,次声对SD大鼠视觉系统的损伤情况。 第一部分:次声作用对大鼠视觉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视觉电生理检查,具有客观、定量等优点,且可对视网膜各层至视皮质的病变进行分层定位研究。我们利用视觉电生理检测仪检测次声作用对大鼠视觉电生理功能的影响,通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sah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和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三个指标来客观分析视觉系统的损伤情况。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完全随机法分为8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8Hz、130dB的次声暴露,每日1次,每次持续 Zh,分别暴露 id、4d、7d、11d、14d、18d、Zld。根据暴露时间,在实验动物次声暴露前和暴露后各个时间点进行电生理的检测。对照组亦每日置于次声舱中Zh,但不接受次声暴露。 结果表明SHZ、130dB次声的确可以造成一定程度上视网膜的功能障碍。实验组在次声暴露后,FERG吧、b、二OPs波振幅降低中功刀1),但与次声暴露时间并不平行。各指林振幅随暴露时问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整体的下降趋势下,有反复。比较各指标异常与暴露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a波、b波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改变趋势基本一致,但次声暴露 id时,以 a波的降低为主要异常,4d组和 7d组,b波的降低超过a波,随后延长暴露时间,二OPs波的异常表现成为主要改变。a、b波潜伏期绝对值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尤其在暴露14d后,延迟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a、b、OPs波在视网膜的小同起源,其指标的异常可以问接反映视网膜不同层面的受损情况。ERG各指标在次声暴露不同时问出现不同程度的振幅降低,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山外至内的趋势,提示次声造成视网膜各层广泛受损,但在暴露的不同阶段,各层表现出不同的损伤情况。我们认为,在次声暴露之初,可能由于光感受器细胞对次声较为敏感,次声的损伤效应主要以外层视网膜功能障碍为主。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次声的能量损伤己涉及到视网膜中层双极细胞/Milller细胞水平,造成进一步的视网膜功能异常,表现为 b波的降低超过a波。随着暴露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二OPs的振幅降低成为主要改变,说明刺激可能损伤视网膜的循环状态,循环障碍导致内层视网膜功能受损。 对次声暴露前后大鼠 FVEP波的研究发现,次声暴露 id后,FVEP.P波振幅出现明显降低,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振幅降低逐渐恢复。而潜伏期的改变,贯穿Zld的次声暴露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提示SHZ、130dB次声作用Zld,即使直接损害视神经功能,这种损伤也是可逆性的;而且还可能由于在病变发生、发展进程中,次声对视神经损害的程度不同,视神经中部分未受累的神经纤维仍可以将信息无延迟地传导到外侧膝状体,因而表现为潜伏期正常。也可能是由于此时次声的能量只涉及到视网膜水平,尚未累及视神经,如果是这种情况, -4既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次声仅损害了局部视网膜组织,导致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视皮层的总和效应降低,而其它未受损区域,其传入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正常的。第二部分:次声作用对大鼠视觉系统损伤的形态学观察 在次声视觉系统功能损伤的前提下,我们联合采用硝酸斓电镜示踪和血管外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以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为切人点,进一步深人探讨次声致视觉系统功能障碍的组织形态学基础。结果显示在次声暴露后,光镜下并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暴露前后各时间点眼球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结构层次清晰,排列整齐规则,但电镜结果表明,?
其他文献
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是TGF-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superfamily,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亚家族(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subfamily,BMPs)较特殊的一员,优势表达于关节软骨组织,它在软骨发生和长骨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体外培
结合HIV-1 gP41 NHR的环肽及模拟gP41融合核心结构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AIDS为感染HIV-1病毒后所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针对HIV感染及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仍是联合应用逆转录酶抑制剂(P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即鸡尾酒疗法。但该疗法主要针对HIV感染后期,长期应用有毒、副作用且易诱导病毒突变株产生。 HIV-1跨膜蛋白gp41在病毒和细胞融合中发挥关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遗传性疾病等的最有效方法。但是,HLA完全相合供源严重不足,迫使人们转向HLA半相合allo-BMT研究。与HLA全相合allo-BMT相比,遗传上的差异加大,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受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普遍认为,移植物中的T细胞,在引发和放大GVHD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
在组织、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免疫排斥。血液是结缔组织,输血的本质是一种非长期存活的组织移植。如何解决同种免疫排斥问题,各国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克服免疫排斥有多种方法,比如抑制受者的免疫功能、去除供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原、切断补体激活途径、清除受者体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体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大大提高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时间。使用大分子化学材料—mPEG对供者组织、器官的细胞抗原遮蔽,避免
目的 1.研究两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多巴复合物(Lysine-DOPA compound):LD80-20和LD90-10(表示DOPA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和10%)是否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性以及对细胞的增殖和钙化能力是否有影响 (1).LDS0-20和LD90-10对MC3T3细胞伸展性的影响 (2).LD80-20和LD90-10对MC3T3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3).
肌腱损伤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疾病,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肌腱组织工程研究为临床修复肌腱损伤和缺损提供了新思路。肌腱细胞分化程度高,体外增殖相对缓慢,不能满足肌腱组织工程对其数量上的要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但能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另有研究表明,异体骨髓MSCs移植不引起宿主的免疫排
背景 通过双特异性抗体、免疫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等可以增加抗体、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目前,双功能分子因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巨大应用价值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组DNA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许多疾病靶位的日渐明朗、对免疫系统机制的逐渐了解等等使双功能分子在许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T细胞识别、活化是免疫反应的核心问题,其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
糖尿病是全球性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第三致死性疾病,其中,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单核细胞浸润胰岛(胰岛炎)和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而β细胞的破坏机制一直是研究Ⅰ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β细胞的破坏是一个复杂并且机制未明的分子事件,细胞因子(如IL-1β)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在IL-1β作用下,β细胞伴随许多基因的特异性改变,这些改变从基因水平反映了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骨髓基质系统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可以向多种结缔组织及部分来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分化,形成骨、软骨、骨骼肌、腱、韧带、真皮、脂肪、骨髓基质和神经,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中构建这些组织的种子细胞。 为了寻找肌腱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本研究建立了分离、培养、纯化人胚胎MSCs的方法,对其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对其
目的:心肌细胞在电生理特性上是不均一的,在心室壁的中层存在一种电生理特性有别于心内、外膜层细胞的心肌细胞,名为M细胞。M细胞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尖峰圆顶形;0位相最大上升速率快;1、2位相间的切迹较明显;动作电位时程较长,而且频率依赖性明显;静息电位负值较大。M细胞电生理独特性的主要离子基础是Iks电流较弱。Iks电流是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外向电流,它的异常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