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后遗产电影”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记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1984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遗产电影”作为“遗产电影”的后续发展,具有策略性的、自觉的前台操作意识,破除了撒切尔时期的保守主义,推翻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遗产电影”保守主义的假设,在保持一定怀旧风格的基础上,改变了“遗产电影”的空间创作方式,成为英国文化记忆构建的重要媒介介质。“后遗产电影”的影像空间呈现的是英国16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关于英国“遗产”所涉及到的各类地理空间,包括英国的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以及延伸出的与英国“遗产”相对立的异国空间。不同类型的空间在“后遗产电影”中不单是作为故事背景,对以复兴“遗产”来回避当代英国现实社会的行为采取了一定的批判态度,是英国文化记忆重要的书写场域。因此从空间视域下对英国“后遗产电影”的文记记忆进行研究,丰富当前对英国“后遗产电影”的认知,探索英国“后遗产电影”的空间特征及其表征意义,这一途径是非常可行且有意义的。本文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后遗产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对其电影特性进行定义上的流变梳理,通过“空间”这一视角,归纳“后遗产电影”中不同空间的类型以及符号,剖析空间符号和空间生产的文化如何呈现英国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在后现代主义层面和多元主义层面对英国文化记忆进行建构。本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观摩研究“后遗产电影”影像文本,对“后遗产电影”的空间建构与其形成的文化记忆进行深入探析,总结“后遗产电影”作为英国文化记忆的文化表征时的特性与规律。论文将分为四个章节对空间视域下英国“后遗产电影”文化记忆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一章厘清“遗产电影”及“后遗产电影”两个概念,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概念流变,同时对英国“遗产电影”及“后遗产电影”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及相同点,列举了两者经典影片案例,阐述了生产机制及题材领域的演变过程。第二章梳理“后遗产电影”中出现的乡村——城市空间的符号及空间表达的文化记忆。在简明概括英国乡村——城市二元空间图景文化的同时,对“后遗产电影”影像中的乡村——城市空间视角转向进行分析,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后的“后遗产电影”经典影像空间特征,分析“后遗产电影”通过乡村空间中的田园、古堡以及城市空间中的法庭、剧院、舞会场所等,对英国城市与乡村不同群体进行身份认同,建构英国国民的具有庄园气息的集体记忆、底层视角的个体记忆以及新英国性的民族记忆。第三章对“后遗产电影”影像中出现的多国空间进行特征梳理,阐述“后遗产电影”如何通过全球性视角嵌入英国本土空间视角,颠覆以往“遗产电影”传统的空间影像经验。从延伸的文化空间以及想象性的空间塑造两方面出发,前者发掘意大利——英国式的集体记忆以及荷兰——英国式的个体记忆,后者通过对影像空间中所涉及到的关于西班牙、“日不落”帝国以及“海上霸权”的空间想象塑造非单一文化背景的记忆,以此辨析“后遗产电影”文化记忆书写方式中呈现的多元审美文化特质。第四章总结“后遗产电影”空间文化表征的特点,从后现代主义层面和多元主义层面对“后遗产电影”的英国文化记忆建构进行探究,用空间叙事特征寻找“新英国性”、“酷大不列颠”这两类特质在“后遗产电影”中的渗透,结合其影像在情感叛逆、遗产博弈、王室故事等书写情境发掘由“后遗产电影”所书写的历史和记忆所构成的英国民众的记忆场,总结“后遗产电影”的空间文化表征对英国文化记忆的影响。
其他文献
《美国悲剧》是美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5年首次出版。西奥多·德莱塞一生著有包括《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等20余部作品。《美国悲剧》被称为德莱塞成就最高的作品,于2005年入选《时代》杂志评选的百大英文小说。《美国悲剧》以1906年美国青年切斯特·吉勒特杀害自己的情人格雷斯·布朗而被判死刑的真实案件为素材,讲述了一心想
上弧线指的是朝上拱起的弧线,下弧线指的是朝下拱起的弧线,上下弧线分别指上弧线和下弧线。(张潇,2016)发现,存在于上视野的上弧线比起存在于下视野的下弧线有记忆优势,说明弧线记忆有上视野的优势效应。本研究旨在探究,当视野差异消失时,上下弧线工作记忆的不对称性现象。本研究主要采用上弧线和下弧线作为视觉刺激,实验1和实验2采用探测方式不同的弧线记忆任务,实验1探测方式为再现,实验2探测方式为再认,实验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知觉及情绪反应,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反应,认知共情主要与推测他人观点有关。共情是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新手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不自信,从而影响对来访者的共情。状态焦虑是由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不安状态,此前对于焦虑和共情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更容易受到个体焦虑情绪的影响。但前人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并且集中
篇幅短小但却包含论文最重要的信息,如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等,能够让读者快速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作者而言,简明扼要地撰写英文摘要来概述他们所做的研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语法隐喻的使用能够极大程度上使摘要变得简洁。近年来,对摘要的的体裁、语步、语言特征和修辞结构的研究趋势正在不断增长,但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英文摘要做对比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自1985年韩礼德首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以来,它
铁路系统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产业,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铁路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步攀升的重要地位也决定着铁路员工必须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与之伴随的是铁路员工心理危机的高频发生。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当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随着铁路系统的改革力度和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心理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着铁路员工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联的意义。虽然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之前的研究较为缺乏对人体词一词多义语义扩展过程的分析研究。其次,前人的研究更多的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对其背后认知动因的解释也较为缺乏。“手”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身体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
语音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由同音或近音引发的语义相近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修辞学上来说,在英语里语音隐喻主要表现为双关,汉语里则被称为谐音。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其的研究拓展到了认知领域。语言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Fonagy在其论文中指出。之后,语音隐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李弘教授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指出Fonagy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
学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特定的时期,文人创作小说的热情空前高涨,众多艺术成就斐然的传奇作品涌现,小说终于得以摆脱子、史的附庸,成为独立而崭新的文学样式。而动物题材小说的崛起,成为唐代小说不容忽视的一大特色。其中以虎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不仅故事类型多样、情节跌宕、意蕴丰富,而且在虎类小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代表着此类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
回望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斑斓璀璨、喧嚣多变。自新千年以来,一批以《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大象席地而坐》《心迷宫》《暴裂无声》《罗曼蒂克消亡史》等为代表的作者电影相继出现,显现出新浪潮式的原创性表达。随着,中国电影被不断纳入到新的视野和体系中以及新生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异性,昔日中国导演“代际划分”的整一性与延承性已日趋失效,亦不能对当下中国电影导演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同时,新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