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中的女性危机及其根源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悲剧》是美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5年首次出版。西奥多·德莱塞一生著有包括《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等20余部作品。《美国悲剧》被称为德莱塞成就最高的作品,于2005年入选《时代》杂志评选的百大英文小说。《美国悲剧》以1906年美国青年切斯特·吉勒特杀害自己的情人格雷斯·布朗而被判死刑的真实案件为素材,讲述了一心想通过迎娶富家女桑德拉·芬奇利而步入上流社会的克莱德·格里菲斯谋杀了已经怀孕的情人罗伯达·奥尔登而被送上电椅的悲剧故事。德莱塞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将这一真实案件上升为“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形象地揭示出美国社会宗教、政治、道德、司法制度等的虚伪和黑暗。在《美国悲剧》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随着克莱德的人生发展而慢慢展开。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对女性抱有偏见,因此本文将主要运用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的女性主义理论来深入探究《美国悲剧》中的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女性危机,并将这些危机与其悲剧命运联系起来,探索产生这些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德莱塞厌女症的具体表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从社会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性别危机。波伏娃认为女性的性别危机主要包括生理性别危机和社会性别危机,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女性的性别危机。基于此,本章将从城市化进程的侵袭、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宗教道德的禁锢三方面深刻揭露小说中女性人物所面临的性别危机。第二章主要从个体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身份危机。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深刻探究了女性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而小说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物也面临着不同的身份危机。因此,本章将从家庭和集体归属感的缺失、情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两方面来探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处于身份建构困境的原因。第三章主要从自我异化角度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危机。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克服内在性与寻求超越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女性受到主观自我设计的限制,导致其超越性无法实现,进而无法完成女性主体性建构。基于此,本章将从自我意识异化、精神智力异化两方面来深刻揭露小说中女性人物所面临的主体性危机,并探索女性完成主体性建构的路径。德莱塞用高超的创作手法在《美国悲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基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重新解读小说中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女性危机和悲剧命运,有利于更客观、更深入地揭露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探寻自我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也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的构建在构建话语本身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介方式建构与传播。然而语言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较少关注到构建话语本身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抗疫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聚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样貌是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的方式进行建构和传播的。Forceville与Urios-Aparisi合
Lakoff&Johnson(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研究的新纪元。从此之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感知社会的工具的观点被广泛接受。20世纪末,随着多模态交互手段的普及,语言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逐渐扩展至多模态领域。近年来,新闻漫画这一文体引起广大语言学者的关注,新闻漫画中的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意义构建成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焦点。
李尔王早期生活在阿谀奉承的环境中,这促使他形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非黑即白,行事仅凭一己好恶。这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当李尔摆脱了国王和父亲身份的束缚,他的精神和人格逐渐得以成长。他看到了人类所遭受的痛苦,实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共情和人性的复归。但由于丧失了最后的精神寄托,李尔也丧失了艰难获得新生的生命。从整体来看,李尔王的精神成长经历了象征性的死亡、混沌式的存在以及象征性的
创造性与记忆之间的互动机制还没有被深入研究。根据经典的创造性的联想理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将存储在记忆中的联想元素以一种符合特定要求的新颖形式结合起来的过程。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记忆对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重要性,特别是创造性想法的产生依赖于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的共同参与。然而相对地,仅有少数一部分的研究关注创造性思维对于记忆形成的影响。已有的几项研究发现了封闭式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员工资质过剩感指的是员工感觉自身的教育水平,能力,知识,技能等超过了工作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连创新高,2021届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步入职场,并准备在职场中大展身手的时候,发现自己能力超过工作的要求,自己并没有办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时他们就会感到资质过剩。资质过剩感的现象目前在职场中变得越发的普遍,同时组织行为领域对于资质过剩感的研究也
本论文以麦卡勒斯最著名的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中的酷儿元素,不仅包含了性和性别意识的讨论,例如对同性恋现象和雌雄同体现象的描述,对恐同、厌女现象的描述,也包含了对强制性异性恋和其他传统意识形态的反抗。关于《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本小说,许多学术界评论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其所表现的孤独主题,以及描绘的主流社会边缘人物,而在作品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话题涉及到性别和身份,以及性取向问题。鲜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世界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中国率先走上抗“疫”战场,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在这场世界统一命题的疫情考试中,中国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可就在全球同胞共同抗“疫”时,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媒体、政客试图转移视线歪曲事实,将爆发新冠疫情责任甩给中国,希望以此打压中国的国际地位,中美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中国一向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但一些西方政治家却无视现实,大肆宣扬“中国
创新一直是被人关注的话题,创造力也是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截至目前,更多关于创造力的研究是关注于其影响因素、发生机制等等,但对于创造力可能存在的阴暗面较少探究。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创造力也可以用于故意伤害他人(或社会),即恶意创造力;并且有研究发现愤怒和攻击性都与恶意创造力有关。而另有研究表明遭受社会排斥后,个体的表现会更愤怒,更具有攻击性。所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假设遭受社会排斥的个体,恶意创
学位
香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但字典中表达嗅觉的词却很少,这给人们有效描述香味增加了困难。为了准确描述各种各样的香味,香水评论家们在香水评论中运用了隐喻表达。他们使用一些具体、简单、移动的概念来描述与嗅觉有关概念。本研究试图对香水评论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梳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其美,以及更好地创造香水评论。本文从Nose Time(www.nosetime.com),Basenotes(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