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牵牛花”网络——茶叶与滇藏川的文脉化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旨在回答何以滇藏川地区虽然有着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族群类型,但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最终还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问题。为此,笔者选取了这一地区曾经非常活跃的物资交易通道茶马古道同滇藏川地区的文脉化这一课题,在梳理茶叶为主的物的生产、消费、规制过程中,分析讨论茶叶等物交流带来的表征和认同,考察在滇藏川地脉中形成的茶马古道“如何造成现在”。   研究中,笔者将把源于自然的茶叶视为滇藏川边疆的“人工制品”之一,将茶叶放在了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的拓展及文脉的贯通中,分析茶叶等物的流动对区域内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民众之间的相互依赖、交流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滇藏川地区商脉贯通带来的多元经济与政治的文脉化过程。为此,笔者不仅要考察这一人工制品的贸易与流动情况,而且要分析这个过程中茶叶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生产与大量消费的;在茶叶的生产、消费活动背后,体现的是人们的何种心理;茶叶对产地和消费地的民众有何表征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等与生产实践、贸易规制、文化象征相关的问题。   虽然茶叶只是地球上众多植物中看似非常普通的一种,但它历史上却被国人赋予了众多的内涵,不只是待人接客时的饮料,也不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媒介,它还是全国范围内好客、素朴、高雅、健康、文明等一系列文化特质的象征。就地脉而言,对茶叶重要起源地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众而言,茶叶生产还是他们的先民在曾经严酷的生境中获得一定免疫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茶叶的大规模种植也促进了滇川两地山区农业的发展,为滇藏川地区商脉的连通奠定了基础。   就商脉而言,茶叶的生产与贸易是滇藏川地区在物产上的专业性与互补性的结果之一,茶叶的消费和贸易也促进了三地区的商品往来和商脉的长途贯通。在茶叶的大规模流动过程中,以商人为载体的各地区人员及其文化在滇藏川地区开始大规模地交流,不仅改变了这一区域原有的市场布局,而且加速了区域性集散城镇的出现和扩大,推动了滇藏川地区多元经济和政治朝着文脉化的方向发展。在唐宋之前上千年的民间已有基础上,唐宋以后的政府主导的商贸往来活动,既是国家控制与管理包括滇藏川在内的边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茶叶在滇藏川和更广泛地区形成的文脉化效应的初显。对滇川藏和更广泛地区而言,茶叶的消费还为城市饮水的清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保障了成都等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茶馆等场所在城镇、集市和社区中的出现,还为社区民众创造了信息、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性格特征,最终在西方世界中塑造了一个“温和”的东方民族形象。   就文脉而言,滇藏川地区儒家和藏传佛教文脉的交汇同地脉的拓展一起,使得来自不同地区和族群之中的商人得以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为他们将茶叶等货物运销到更远的地区铺平了道路,推动着商脉的延伸。茶叶流通中产生的文脉化效应突出地体现在藏区民众对茶叶起源的集体记忆上,茶叶已经成为了他们表达认同的符号之一。而且这一看似如牵牛花般柔弱的力量在藏区等茶叶消费区同滇川等茶叶产区内部自发的、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使商脉网络结成了一个类似牵牛花藤蔓网络版的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相对稳定的整体,而且还使之更为稳定、更加牢固,得以对抗外力的干扰与破坏。   总体上来看,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就像滇藏川地区的牵牛花一样,根植于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文脉土壤并穿行在这一三维一体空间之中,同时也对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文脉引发了一系列反应,使这一区域的多元经济和政治均呈现出了强烈的文脉化趋势并凝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今天这一交通运输网络虽然因为现代交通的发展已被弃用在了高山深谷中,但它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为了滇藏川地区众多游客争相凝视的旅游标志符号。对这一游客凝视符号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它作为旅游景观的特性是旅游者争相凝视的重要动力,但大多数游客在茶马古道旅游中追求的都是茶马古道的“符号”,或者说滇藏川地区的文脉、地脉、商脉交织中由茶叶、古道等有形之物形成的一套符号体系。   本文的研究将把茶马古道这株牵牛花重新放回了包括茶叶产区和消费区的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文脉的“土壤”之中,通过对茶叶等物资的表征、生产与贸易的关联、认同的产生和相关规制等问题的“解构”,梳理出茶马古道于历史和今日滇藏川地区多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中的关联效应。以期通过对茶马古道延伸和这一区域文脉化过程的梳理,说明作为中介物的茶叶在滇藏川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同时以茶马古道旅游为例说明今日旅游消费的若干特征。
其他文献
清末民国时期,具体来说,从1874到1949间,台湾“原住民”从“化外之民”到“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文化史,也即近代中华民族认同中台湾“原住民”少数民族身份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
设F为代数数域,φ为其秩为1的非平凡、非阿基米德赋值,R为与其相对应的赋值环,P为R的极大理想(亦称为F中素理想,简称为素理想),本文用扩张平移的方法讨论了素理想P在域F的7次
芦笙节是黄平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活态文化,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芦笙节的起源有多种民间传说,《雷公龙王》和《开亲》两个故事以及抬神仪式印证了“芦笙场文
自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电力产业经济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内蒙古电力产业的发展不仅促成了自治区经济的繁荣,也保障了中国东部
在越南,京族也称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中国和越南(总称为中越)沿海地区的京族大都以海洋渔业为生,他们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越京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大都与海洋渔业生产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服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外,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服装行业的工作人员在对服装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将其中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实现有机的结合,提高服装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装饰性;功能性  引言
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载体。自从马林诺斯基开创了民族志的新时代——“科学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不断探索,在田野调查作业、民族志的创作视角、民族志的写
普米族史称“西番”、又名“巴苴”,散居在滇西北的丽江、宁蒗、兰坪、永胜、维西五县,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在其分布区域还居住着摩梭人、彝、白、傈僳、藏、汉、纳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异龙湖是云南省八大高原湖泊之一,异龙湖的水环境使居住于沿岸的村民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计模式,而龙井村特殊的地理条件表现出生计模式对水环境极大的依赖性。作为一个在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