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文化地域差异性研究——以兰坪玉狮场与宁蒗黑尔甸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米族史称“西番”、又名“巴苴”,散居在滇西北的丽江、宁蒗、兰坪、永胜、维西五县,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在其分布区域还居住着摩梭人、彝、白、傈僳、藏、汉、纳西等民族。由于人口较少,并与多民族杂居,普米文化在保存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因受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呈现出明显地域差异性。大致来说,在宁蒗的普米族其文化多受摩梭、彝等文化的影响,而在兰坪的普米族更多的是受到白族和汉族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兰坪地区的普米族为研究对象,而对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关注甚少,对跨区域普米族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则至今没有学者进行过比较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同时已有的资料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普米文化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因此,本文以云南普米文化地域差异性研究为选题,以兰坪玉狮场和宁蒗黑尔甸作为田野调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聚居在兰坪、宁蒗两地普米族进行调研,对不同地域的普米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加完整地展示兰坪、宁蒗两地普米文化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本文以兰坪玉狮场和宁蒗黑尔甸作为田野调查点,分三部分来论述普米族的文化差异。第一部分概述普米传统文化,旨在为第二部分的地域差异性做一铺垫。论文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兰坪玉狮场与宁蒗黑尔甸普米文化在语言服饰、建筑起居、饮食习俗、婚丧礼仪、宗教文化以及节日习俗等文化事项的差异。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常用语与借词方面;服饰差异体现在衣服式样、颜色、头饰等方面。建筑起居的差异性体现在建房用材、火塘设立和宗巴拉上。饮食差异体现在饮食结构和祭祀用品方面。婚丧礼仪的差异体现在成年礼、迎亲、接亲、丧葬形式、坟冢等方面。宗教文化差异在玉狮场的是原始宗教,宁蒗地区的则是受藏传佛教影响较大。节日习俗差异性明显的体现在吾昔节上。第三部分则是分析造成普米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据分析造成普米族地域差异的原因有普米传统文化在普米族迁徙过程中逐渐减弱,另外与普米族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第三是受周边强势民族的影响,第四是普米族自身的发展与自身的变迁。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兰坪普米族与宁蒗普米族进行地域差异性分析,以期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普米族传统文化,并对今后建设普米族村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哑巴会”仅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新合村委会盖瓦洒彝族村寨,民间对节日的称呼为“二月八”。节日中的主要仪式活动为跳哑巴神,由村中九名成年男子秘密装扮成“哑巴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清末民国时期,具体来说,从1874到1949间,台湾“原住民”从“化外之民”到“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文化史,也即近代中华民族认同中台湾“原住民”少数民族身份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
设F为代数数域,φ为其秩为1的非平凡、非阿基米德赋值,R为与其相对应的赋值环,P为R的极大理想(亦称为F中素理想,简称为素理想),本文用扩张平移的方法讨论了素理想P在域F的7次
芦笙节是黄平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活态文化,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芦笙节的起源有多种民间传说,《雷公龙王》和《开亲》两个故事以及抬神仪式印证了“芦笙场文
自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电力产业经济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内蒙古电力产业的发展不仅促成了自治区经济的繁荣,也保障了中国东部
在越南,京族也称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中国和越南(总称为中越)沿海地区的京族大都以海洋渔业为生,他们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越京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大都与海洋渔业生产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服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外,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服装行业的工作人员在对服装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将其中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实现有机的结合,提高服装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装饰性;功能性  引言
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载体。自从马林诺斯基开创了民族志的新时代——“科学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不断探索,在田野调查作业、民族志的创作视角、民族志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