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在MPTP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的变化研究

来源 :桂林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引起。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老化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有关。该病由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先报道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1.研究观察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小剂量长期腹腔注射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及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2.研究观察神经毒素MPTP小剂量长期腹腔注射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致密部小胶质细胞激活及小鼠行为学改变情况。3.研究观察神经毒素MPTP小剂量长期注射诱导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脑黑质部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情况。方法本实验采用MPTP长期小剂量腹腔注射诱导C57BL/6j老年小鼠制成帕金森病模型,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40只健康雄性的16月老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和MPTP模型组,其中MPTP造模组再分为1、3、5周组,每组分别接受15mg/kg MPTP的腹腔注射,各组每周腹腔注射两次,每次注射完毕后即观察行为学改变。每组分别于造模结束48h后统一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脑黑质纹状体区小胶质细胞及酪氨酸羟化酶的改变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行为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协调能力下降,且出现竖毛、开始出现躁动不安,前腿抬高,在笼内来回奔跑,出现竖毛,细微震颤、背弓蜷缩成团、点头症,然后出现短暂性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下降等短暂的帕金森病样症状。2.形态学观察结果:HE染色发现,神经元明显减少,对照组神经元聚集,细胞核深染,神经元大小和形态差异较大,其胞体有圆形、梭形和锥体形。实验组一周组到五周组神经元呈圆形分布,神经元逐渐减少,且出现核固缩、坏死等表现。3.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TP注射一周后,阳性小胶质细胞有增多趋势,免疫反应性略有增强(P>0.05);注射3周以后,阳性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但多数细胞胞体小、突起多而细长;注射MPTP5周以后阳性细胞增多,胞体大、突起变短,免疫反应性强,呈明显的激活状态,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小鼠中脑黑质部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其中一周组与对照比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3周组和5周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和IL-1β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P可显著影响C57BL/6j老年小鼠的运动功能,MPTP成功诱导了小鼠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以及黑质纹状体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提示了小胶质细胞参与了MPTP诱导的慢性脑内炎症反应,它参与了整个帕金森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春天的盛会》是“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对这个单元的总结。按照教材的安排,只是让学生演演春天、唱唱春天,在春的氛围中,爱上春天。这样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知识的增长。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和重组,先让学生通过开展“春天在哪里”、“大家来种植”等系列活动,获得并积累了有关春天的经验后,再把“春天在哪里”与“种植春天”两个主题的学习汇报结合到本活动中。课堂活动着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今的一些课堂教师变得不敢问了,害怕被说成是用“满堂问”代替原来的“满堂灌”,这种现象很明显有违新课标初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更要研究如何“问”。课堂提问的成败及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时机的选择。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提问的时机?我的体会是:    一、提问于新课导入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巧妙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采用问题先行
期刊
期刊
怎样组织课文段落的教学?怎样找准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是不是用了多媒体就能让我们课堂取得效益?其实,都应该根据课文来定。深入地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以几个教学小片断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片断一:(苏教版教材《番茄太阳》)  师:作者说“这一幕”让“我”的心温暖起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这一幕中有哪些镜头?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这一幕中有爸爸教玲玲认识西红柿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一、以情感人──动力
摘 要: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精心为学生设计作业,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努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  关键词:
期刊